[发明专利]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0286.6 | 申请日: | 2012-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82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金红光;韩巍;孙流莉;郑丹星;林汝谋;杨金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5B25/02 | 分类号: | F25B25/02;F25B27/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循环 耦合 复合 制冷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低温热源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氨水吸收式制冷技术是一种可以利用低温余热资源或太阳能、地热等低温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制冷技术,其制冷温度范围广,约为10℃~-60℃,广泛用于冷库、石油冶炼及其他化工过程中。低温余热驱动发生过程和精馏过程,将浓溶液分离成高纯度的氨蒸汽和低浓度的稀氨水溶液,氨蒸汽在冷凝器中冷凝为液氨,液氨经过过冷、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蒸发制冷,蒸发后的氨蒸汽进入吸收器被来自精馏塔塔釜的稀溶液吸收,最终转变成浓溶液,预热后进入发生器,完成一个循环。
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可以利用较低温度热源,但当热源温度较高时,单独的吸收式制冷循环COP并不能有较大改善,主要原因是循环工质温度并不能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一般不会超过200℃。而热源温度升高时,还会使能量传递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温差,造成较大的不可逆损失。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中低温热源制冷的这个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及方法,通过将朗肯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以及压缩式制冷循环的有机结合,来提高中低温热源的制冷效果,使制冷系统整体热效率和COP都大幅提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复合式制冷系统,该系统包括吸收器1、溶液分流器2、高压溶液泵3、高压溶液换热器4、蒸汽发生器5、膨胀机6、低压溶液泵7、低压溶液换热器8、换热器9、精馏塔10、混合器11、冷凝器12、过冷器13、节流阀14、蒸发器15、分流器16、压缩机17和溶液节流阀18,其中:
吸收器1出口与溶液分流器2入口相连接,溶液分流器2有两个出口,溶液分流器2的第一出口依次与高压溶液泵3、高压溶液换热器4、蒸汽发生器5和膨胀机6相连接,膨胀机6出口与精馏塔10塔底蒸汽入口相连接;溶液分流器2的第二出口依次与低压溶液泵7、低压溶液换热器8、换热器9和精馏塔10相连接;
精馏塔10塔底溶液出口依次与高压溶液换热器4、低压溶液换热器8、溶液节流阀18和吸收器1相连接,精馏塔10的塔顶出口和压缩机17的出口分别与混合器11的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相连接,混合器11的出口依次与冷凝器12、过冷器13、节流阀14和蒸发器15相连接,蒸发器15与过冷器13相连接,过冷器13与分流器16相连接;
分流器16有两个出口,分流器16的第一出口与吸收器1相连接,分流器16的第二出口与压缩机17相连接,膨胀机6与压缩机17通过联轴器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吸收器1是气液混合吸收设备,采用吸收剂吸收制冷剂蒸汽,吸收过程所放热量通过冷却介质排向环境。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溶液分流器2和分流器16是流体分流设备,用于对工质物流进行质量分流。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高压溶液泵3和低压溶液泵7是液体加压设备,用于提高液体压力。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高压溶液换热器4、低压溶液换热器8、蒸汽发生器5和换热器9是流体换热设备,用于冷热物流之间的热量交换。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膨胀机6和压缩机17分别是气体膨胀做功和气体加压设备,膨胀机6利用高温高压蒸汽膨胀做功,压缩机17消耗膨胀机6产生的功将低压制冷剂蒸汽压缩达到高压状态。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精馏塔10用于实现混合工质的分离与提纯,以制得高纯度的制冷剂蒸汽和低浓度的吸收剂溶液。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混合器11是流体混合设备,用于实现流体的混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冷凝器12是冷凝设备,用于将混合后的制冷剂蒸汽进行冷凝,冷凝放热通过冷却介质排向环境。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过冷器13是换热设备,利用来自蒸发器15的低温制冷工质冷却来自冷凝器12的液态制冷剂。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蒸发器15用于将制冷工质在其中吸热蒸发,实现制冷效果。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节流阀14和溶液节流阀18是液体节流降压装置,用于实现制冷剂和塔釜溶液的降压。
上述方案中,该复合式制冷系统采用中低温热源驱动,该中低温热源可以是工业余热、太阳能或地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02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