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及其变形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0345.X | 申请日: | 2012-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5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宋光明;王雅利;乔贵方;李臻;王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9/16 | 分类号: | B25J9/16;B25J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自重 机器人 及其 变形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其特征是由至少三个单体连接构成,实现“一”构型和“十”构型,所述单体由前、中、后三个关节依次连接组成,所述关节包括两个U形框和舵机,所述U形框由一个底面和两个连接臂组成,连接臂对称设置在底面的两侧;两个U形框的连接臂上设有铰接孔,两个U形框通过铰接孔铰接在一起,转动连接,舵机固定在其中一个U形框内,驱动另一个U形框转动;前、中、后三个关节之间通过U形框的底面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单体放置在水平面上时,前关节和后关节俯仰转动,中关节左右转动;
所述单体连接构型,“一”构型时,各单体前后关节相连成直链,单体之间相互连接的U形框底面上分别设有对接锥头和卡接孔,底面中间设有对接锥头的U形框称为对接公头,底面中间设有卡接孔的U形框称为对接母头,所述对接锥头与卡接孔构成卡接结构,对接公头的底面中间设有圆孔,对接锥头穿过所述圆孔连接一旋转齿轮,对接公头的底面上还设有直流电机,所述直流电机的输出轴驱动旋转齿轮,带动对接锥头旋转,对接锥头侧面设有卡齿,卡接孔直径与对接锥头一致,设有对应所述卡齿的卡槽,对接公头与对接母头连接时,对接锥头对应卡槽位置穿过卡接孔,旋转后,卡齿卡在卡接孔未设卡槽的边缘,实现卡接;
“十”构型时,将“一”构型中的单体分为首模块、中间模块和尾模块三个部分,十字交叉点位于中间模块,中间模块在所述十字交叉点位置的两侧设有连接面,连接面上设有卡接孔,首模块和尾模块通过连接锥头连接至所述连接面的卡接孔,得到“十”构型;其中,首模块和尾模块与连接面连接的U形框底面上设有一对红外接收管,对接母头及连接面上设有一对红外发射管。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的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是由上位机控制将“一”构型变形为“十”构型,将“一”构型分为首模块、中间模块和尾模块三部分,每个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单体,十字交叉点位于中间模块,“一”构型时,中间模块的两端为对接母头,首、尾模块通过对接公头连接中间模块,“一”构型变形为“十”构型时,所述三部分模块分解:待分解处的对接公头的直流电机旋转带动对接锥头旋转,对应卡接孔的卡槽位置,首、尾模块分别向远离中间模块的方向直线移动,使首、尾模块和中间模块实现完全分离,所述直线移动通过单体前关节与后关节的俯仰转动动作,利用关节与地面的摩擦力,波浪式直线移动;然后中间模块通过单体的中关节左右转动,利用前、后关节与地面的摩擦力,调整角度旋转90°,和首、尾模块成垂直状态,首、尾模块再向着中间模块的方向直线移动,根据首尾模块对接公头上的红外接收管,以及中间模块对接面上的红外发射管,通过红外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红外接收管接收的红外强度值推算出对接公头与对接面的距离,当对接公头距对接面距离达到设定的对接距离阈值,自动对接过程开始:
1)首、尾模块的对接公头向左右15°范围内按5°递增模式进行角度搜索,寻找对接面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强度最大的方向,完成对接面初始相对角度调整;
2)在所述红外强度最大的方向上测量首、尾模块的红外接收管和中间模块对接面的红外发射管的距离值,上传至上位机,上位机根据已知的红外发射管与对接面卡接孔位置关系、红外接收管与对接锥头位置关系、以及所述距离值建立一个局部坐标系,计算对接公头和对接面相对角度偏差和相对位移偏差,首、尾模块根据得到的偏差值调整与中间模块的相对位置;
循环以上两个步骤,直到对接公头与对接面完全正对,且距离足以完成对接锥头与卡接孔的卡接,首、尾模块驱动对接锥头,同时进行与对接面的对接,实现由“一”构型到“十”构型的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的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是上位机控制机器人由“十”构型变为“一”构型,首模块、中间模块和尾模块三部分完全分离,中间模块旋转90°,和首、尾模块成直链状态,首、尾模块的对接公头通过红外接收管管,以及中间模块对接母头的红外发射管进行自动对接过程,至首、尾模块的对接公头与中间模块的对接母头连接完成,实现由“十”构型到“一”构型的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的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自动对接开始的对接距离阈值设置为9~11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034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