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层油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2363.1 | 申请日: | 2012-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7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周亚军;郑美军;杨喜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8L97/00;C08L57/02;C08L33/26;C08K13/02;C08K3/16;C08K3/26;E01C7/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张水俤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层油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性沥青基筑路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作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基层和面层层间过渡材料的喷洒型透层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国交通事业飞速发展,高等级公路里程不断增加。透层油是一种以沥青为主要成分的具有一定渗透作用的液体材料,作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路基与沥青层之间的过渡层,在加强两者的粘合、促进路面结构一体化、封闭路基中水分的渗透及稳定基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明确指出,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
现阶段市面上广泛应用的透层油产品主要有煤沥青、煤油稀释沥青、中慢裂乳化沥青,它们都存在不同的缺陷。煤沥青一方面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且对施工人员健康有害,规范明确禁止使用。煤油稀释沥青则价格昂贵,尽管对环境污染较小,但稀释沥青中挥发性组分未挥发干净也可能会对基层造成不利影响。中慢裂乳化沥青作为透层油使用,一般只能渗透到基层内部不到2mm的程度,基本起不到固结、一体化及防水的作用。
煤沥青及煤油稀释沥青相对来说用量较少,中慢裂乳化沥青因为制作工艺简单、施工方便等优点作为透层油得到了大规模应用。但是,鉴于中慢裂乳化沥青渗透能力差,不能很好起到透层油应具有的固结、防水等作用,然而通过对中慢裂乳化沥青进行多种改性,降低乳化沥青的标准粘度及界面张力,增加乳化沥青的渗透能力及粘结能力,可开发出既具有乳化沥青原有的制备工艺简单、施工方便的优点,又具有低粘度、高渗透力、高粘结性等特性的透层油。
在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面积使用的今天,开发出不仅具有渗透能力强、成膜效果好、粘结效果佳等特点,而且相对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的透层油产品,对提高全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透层油材料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具有低粘度高渗透等特性的透层油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透层油的组成为:40-50质量份的沥青,2-2.5质量份的主乳化剂,2-5质量份的助乳化剂,0-3质量份的稀释剂,1-4质量份的渗透剂,0.5-1质量份的树脂,0.8质量份的稀酸,0.15-0.2质量份的稳定剂,0.5-1质量份的填料,40-55质量份的水。
所述的主乳化剂为木质素胺类沥青乳化剂。
所述的助乳化剂为妥尔油。
所述的稀释剂为质量比为1:1:1的煤油、柴油和汽油混合而成的稀释剂。
所述的渗透剂为非离子型渗透剂JFC。
所述的树脂为C5石油树脂。
所述的稀酸为将浓盐酸加4倍质量的水稀释而成。
所述的稳定剂为将聚丙烯酰胺和氯化钙按质量比1:1复配得到的混合稳定剂,所述的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200-2000。
所述的填料为轻质碳酸钙。
上述透层油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1)按上述配比称取沥青、稀释剂、树脂、稳定剂和填料,然后加热到130-140℃,混合均匀;
2)按上述配比称取主乳化剂、助乳化剂、渗透剂、稀酸和水,然后加热到60-65℃,搅拌使乳化剂溶解完全,得到皂液;
3)保持胶体磨温度为55-65℃,然后将1)和2)得到的混合物及皂液通过胶体磨乳化后,即制得透层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低粘度高渗透等特性的透层油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透层油是一种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联结基层及面层的层间处治材料。
本发明采用复配乳化剂乳化,并配以多种助剂,通过胶体磨乳化后,即可机械化喷洒施工。本发明制备的透层油产品稳定性高、粘度低、成膜效果好。实验及现场施工证明,其渗透能力强、粘结强度高。可以很好的联结上下层,使基面层形成整体,避免因基层面层间因粘结不牢而导致的层间推移现象的发生,使高速公路路面具有良好的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提高抗水害侵袭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发明将在交通建设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市场前景广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制备透层油的各原料的配比为:沥青44g,主乳化剂2.3g,助乳化剂3g,稀释剂2g,渗透剂3g,树脂0.8g,稀酸0.8g,稳定剂0.15g,填料1g,水42.95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23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