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3587.4 | 申请日: | 2012-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8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智;范植顺;张佑圣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F21V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具体而言,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薄型化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背光模块广泛使用于包含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电视、手机、通讯装置等各式具显示功能的电子装置上。这些具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亦随着显示装置产业技术的进步及生活需求而有轻薄化、轻量化的趋势。为了轻薄化与轻量化的目的,无论是外观或者内部元件皆需要适当的调整或改良,以求在有限的体积或空间下发挥相等、甚至更佳的效果。
如图1A所示,现有背光模块1与光源模块2间藉由胶带3贴合一起。为了背光模块1的薄化,较薄的胶带3a即取代现有胶带3,如图1B所示。然而,胶带3a由于其厚度较薄,使得黏合导光板4于光源模块2的能力不足,造成光源与导光板4之间对位不佳,因此影响背光模块1的光学表现例如于近光源处易有亮点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具有薄化的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具有较佳的光源与导光板的对位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具有对背光模块内的导光板较佳的固定能力。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光源模块,以及黏着层。导光板具有入光端及底面,其中底面上连接入光端的位置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供黏着层至少部分设置其中,连接导光板与光源模块、固定导光板相对于光源模块的位置,并减少黏着层于背光模块内占据的空间。此外,若导光板于近入光端的一侧形成一楔形部,则凹槽至少部分或者完全位于楔形部下方。
导光板的入光端与光源模块对应。光源模块包含基板与设置于基板上的多个光源,其中基板沿入光端延伸并平行伸入底面下方,其上的多个光源则沿入光端分布,且光源的发光面朝向入光端并投影其上。此外,多个光源中的每一光源对应相邻凹槽之间。
以垂直于水平面的z轴而言,凹槽在z轴上的位置低于发光面于入光端的投影区域的最下方在z轴上的位置,即凹槽位于发光面于入光端的投影区域的下方。另一方面,自光源的发光面进入导光板内的光在x-y轴平面上具有110度的张角范围,其中凹槽的位置位于张角范围之外,且在离开入光端且平行于底面的方向上具有0.5毫米(mm)至2毫米的深度。
黏着层贴合于基板上朝向底面的一面上,并伸入凹槽以与导光板贴合。黏着层包含连接部以及多个指部,其中连接部横向设置于这些光源相对于入光端的后方,这些指部则分别自连接部伸出,再经由相邻的二光源间而分别伸入对应的具有0.5毫米至2毫米的深度的凹槽。
黏着层的厚度为0.06毫米至0.085毫米,凹槽在垂直于底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小于黏着层的厚度,即黏着层的指部凸出于凹槽外,并与导光板贴合。若黏着层的厚度为0.06毫米,则凹槽的高度小于0.06毫米;若黏着层的厚度为0.085毫米,则凹槽的高度小于0.085毫米。
附图说明
图1A-1B所示为传统背光模块示意图;
图2A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B所示为图2A背光模块沿A-A’剖面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2C所示为图2A背光模块沿B-B’剖面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导光板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以及
图6A-6B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10a背光模块
100导光板
110入光端
120底面
125凹槽
1251顶面
1252侧壁
150楔形部
200光源模块
210基板
250多个光源
255发光面
300、300a黏着层
310连接部
330多个指部
h厚度
T厚度
H高度
v张角
d深度
R投影区域
L光路径
D距离
1、1a背光模块
2光源模块
3、3a胶带
4导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35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丝投捞自平衡坐封堵塞器
- 下一篇:线束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