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级枪钻刃磨夹具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73883.4 | 申请日: | 201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4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杨枢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星维油泵油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3/24 | 分类号: | B24B3/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2633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级枪钻刃磨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具,具体是一种用于打磨双级枪钻钻刃的夹具。
背景技术
柴油机燃油系统的泵端压力由800bar都提高到了1200bar,电控共轨系统的泵端压力提高到了1800bar,据资料BOSCH最新的共轨系统的压力已经提高到了2500bar。喷油器的开启压力由20Mpa以下提高为25-30Mpa。由于柴油机排放要求的日益提高,柴油机燃油系统喷射压力的不断提高,以改善柴油雾化作用,利于燃油在燃烧室内更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了氮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
为此对喷油器高压燃油通道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求喷油器机体在外形不做大的变化情况下承受更高的压力。。如使用传统的钻加工,孔壁的粗糙度差,将极大地影响喷油器体材料机体的承受能力,在喷射时产生的高压连续脉冲影响下,材料开始被侵蚀,后逐渐开裂直至击穿。所以要求使用枪孔钻加工的方式,可以将麻花钻加工孔壁粗糙度从Rmax63提高到Rmax16。
枪孔钻加工时有两种方案:一是现加工滤芯孔底部的小孔,在使用扩孔枪钻加工大孔。二是直接完成两级孔加工成形。第一种方案的缺点是需要的加工设备多,工序长(是第二种方案2倍数量的设备),效率低,订购两种枪钻,费用高,并且在两孔交接处会毛刺,增加风险。第二种方案是直接刃磨成形。但国内没有一种简便的修磨设备,而是进口国外的五轴联动的枪钻刃磨专用设备,价格在400-500万人民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价格极低的一种刃磨双级枪钻成形的夹具,利用普通工具磨床刃磨钻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级枪钻刃磨夹具,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回转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回转轴上设置有一转动架,在该转动架上设置有第二回转轴,在该第二回转轴上设置有可绕该第二回转轴转动的外壳,在外壳内设置有螺旋导套和螺旋运动轴,其中螺旋导套与所述的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的螺旋导套和螺旋运动轴螺纹连接,所述的螺旋运动轴的一端为施力端,在该施力端与螺旋导套之间设置有弹簧。
在所述的施力端上设置有一工作捏手,在工作捏手与螺旋导套之间设置所述的弹簧。
在所述的螺旋运动轴的另一端设置有钻枪定位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夹具采用螺旋运动轴和螺旋导套进给的方式,并在两者之间设置弹簧,其中弹簧能够消除螺旋进给时的间隙,螺旋进给的方式不仅能保证进给的精度还能因为在直线进给的同时还存在一个转动,从而保证磨削的后角保持一致,以达到优良的切削性能。本发明的优点是手工操作,简单快捷,设备的投入少,可以替代昂贵的进口刃磨设备。夹具的结构简单,在钻头小外圆和锥面处无需退刀槽,钻头磨损后可直接修磨至极限。防止溜有退刀槽后修磨次数过多后小外圆修磨不出使钻头报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枪钻刃磨部位角度示意图。
图3为砂轮外形简图。
其中:1.底座,2.第一回转轴,3.工作捏手,4.螺旋运动轴,5. 弹簧,6. 外壳,7. 第二回转轴,8.螺旋导套,9.枪钻定位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夹具的核心部分是进给由外壳6、螺旋运动轴4、螺旋导套8组成,其中螺旋导套8固定在外壳6内,螺旋运动轴4与螺旋导套8螺纹连接,螺旋运动轴4的一端为施力端,通过在该施力端旋转,从而使得螺旋运动轴4在螺旋导套8内轴向移动。为了方便旋转螺旋运动轴4,在施力端固定有工作捏手3,,在工作捏手3与螺旋导套8之间设置有弹簧5,通过弹簧5除进给转动时的间隙影响。
机加工进给过程中,为防止工件和后刀面的摩擦,需要一个合适的后角。为在刀具的锥面上磨削出一个合适的后角而又不破坏小外圆处的切削参数,认为使用比进给大的螺旋升程可以取得一个后角。
工作捏手3和螺旋运动轴4紧配固定,外壳6和螺旋导套8紧配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星维油泵油嘴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星维油泵油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38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