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道污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3969.7 | 申请日: | 201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7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斌;李锦祥;孙翠珍;张彦浩;张天元;张文辉;武道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王书刚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道 污染 原位 生态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受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底泥的修复方法,属于河道底泥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河道污染水体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治理效果的不断提高,河道重金属污染底泥的二次污染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河道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原位处理技术和异位处理技术,相比于底泥异位处理技术对水体环境影响大、成本高、过程繁琐的缺点,底泥原位处理技术以其成本低、操作简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的优势而备受关注。尽管如此,目前的传统底泥原位处理技术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污染底泥的原位处理技术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786720A公开的《一种河涌污染底泥的治理方法》。《一种河涌污染底泥的治理方法》是向污染河流投入氧化剂,使表层底泥处于氧化态,使整个河流自净过程始终处于好氧状态,为好氧微生物创造条件,原位进行治理,该技术在投加之处,对好氧微生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代谢。但对重金属污染底泥而言,一方面,通过微生物降解难以将重金属从水体中移除,只能加速底泥重金属向上覆水体的释放;另一方面,投加的氧化剂仅在底泥表面发挥作用,随时间推移,投加的氧化剂会随着水流迁移,对底泥的治理效果有限;再者,如果投加氧化剂过量,易对微生物代谢产生抑制作用。。
污染底泥的异位处理技术如CN101921090A公开的《一种重金属污染底泥固化剂及其固化方法》,主要是将疏浚的底泥与重金属固化剂搅拌混匀进行固化,其固化剂包括水泥和粉煤灰,粉煤灰和水泥的质量比为1∶(0.5~11)。该固化剂的固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重金属污染底泥中直接添加本发明的固化剂,固化剂的用量为重金属污染底泥质量的0.4~1.5倍,将添加固化剂后的混合物至少养护3d,完成固化过程。该技术通过化学方法将疏浚底泥中的重金属固化,固化后的固体废弃物仍是一种危废,其后续处置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CN102372406公开的一种《重金属污染底泥的异位修复方法》,主要由底泥疏挖和输送、修复区防渗与排水、底泥改良剂和微生物菌种投加、微生物和植物联合修复、废水处理与植物收割及焚烧处置单元组成;具体步骤是先进行修复区的选址和防渗处理,再采用工程方法把重金属污染底泥疏挖并输送到修复区,接着进行底泥的排水固结过程,然后投加底泥改良剂和微生物菌种与底泥充分混合并耕种植物,最后收割植物并将其焚烧后,把焚灰运送至危险废物填埋场填埋或是用于回收重金属元素。该方法将底泥异位疏浚与植物吸收处理方法相结合,与污染底泥化学处理方法相比,具有处理成本低、环境友好的优点,但由于需要疏浚,其在疏浚过程中易产生污染释放,影响上覆水水质;另外,对于污染程度较重的底泥,植物难以在底泥中生长,也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目前,公认最佳的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在在河道底泥内种植沉水植物来治理受污染底泥,一方面可以通过沉水植物自身生长吸收作用处理污染底泥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另一方面,负载在沉水植物上的大量微生物载体可以高效、快速吸收积累污染底泥中的重金属,从而达到河道污染底泥的净化目的。但在河道内种植沉水植物修复受污染底泥的技术目前尚无成熟范例,,但一方面底泥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其很难满足沉水植物的生长营养需求,使沉水植物难以存活,另一方面与化学方法、化学方法相比,植物法修复速度较慢,有可能因为底泥污染释放速度快于植物吸收速度,从而导致上覆水水质变差,因此,该技术在实际河道底泥修复工程中并未得到广泛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河道污染底泥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便、修复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河道污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本发明的河道污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方法,是在河道的底泥上铺设上中下三层植生生态混凝土:
(1)下层为厚度5cm-10cm的不发泡植生生态混凝土,其作用是阻隔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水体的释放;混凝土中添加30%-50%重量的铁铝氧化物,以便把底泥释放的重金属吸纳在这一层。
(2)中间层为10cm厚的发泡植生生态混凝土,其作用是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载体,发泡混凝土层中分布有活性炭颗粒堆,在活性炭颗粒堆中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20丛/m2-30丛/m2,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从下层中逐渐吸收去除底泥释放的污染物,通过植物收割方式,将底泥释放的污染物从水体中彻底移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39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搭扣式电磁加热装置
- 下一篇:数据传输的方法、无线接入网设备和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