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刚度纺织纤维进行摩擦纺纱成纱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8551.5 | 申请日: | 2012-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7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徐卫林;夏治刚;叶汶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4/16 | 分类号: | D01H4/16;D01H1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刚度 纺织 纤维 进行 摩擦 纺纱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刚度纺织纤维进行摩擦纺纱成纱的方法,属纺织加工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摩擦纺纱是以机械与空气相结合来吸附凝聚纤维,在吸附凝聚纤维的同时,借助摩擦力由回转尘笼摩擦辊对须条进行搓动加捻成纱。摩擦纺纱是一种工艺流程短、设备简易、低速高产的纺纱方法,对原料纤维长度、花色等要求低,经济效益高。该纺纱方法在1973年,被弗勒尔首先在奥地利申请专利,并以发明者姓名的缩写,命名为DREF纺纱。1974年,弗勒尔公司研制出DREF-I型摩擦纺纱机。经改进提高,1975年在国际纺机展览会上首次展出DREF-2摩擦纺纱机,1977年投放市场。1978年,弗勒尔公司研制出DREF-3摩擦纺纱机。到1986年,DREF型摩擦纺纱机已售出6000多头(三头或六头为一机),遍及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南北美洲、欧洲、亚洲等60多个国家。
摩擦纺纱方法是用尘笼吸附凝聚纤维须条、搓辊搓动纤维须条或转动尘笼搓动纤维须条,实现对纤维须条的加捻成纱,对须条进行加捻成纱。纤维在摩擦成纱过程中,纤维越细,纤维初始模量越小,纤维越易弯曲变形,纤维越容易被搓捻成纱,因此,摩擦纺纱非常适宜于低级或下脚料纤维纺纱,特别是一些麻纺落绒、棉纺落棉等纤维。这是因为低级或下脚料纤维虽然纤维长度较短,纤维强度差,但是纤维较柔软,容易被搓捻成纱。然而,长度短、强力差的纤维在成纱过程中有效转移长度不够,成纱抱合力差,因此不适宜于纺制高支纱,只能用来在摩擦纺纱机上生产粗支纱线(通常在100特以上)。精纺原料和高档纤维长度较长,强力较高,但纤维模量也较大,特别是苎麻纤维弯曲刚度非常高,由于摩擦纺纱过程中搓辊或转动尘笼用滚动摩擦的原理实现纤维须条加捻,握持力度差,很难对麻类纤维须条进行有效搓捻。因此高刚度麻类纤维摩擦纺纱时不易在搓辊或转动尘笼的搓捻作用下有效转曲、缠绕和加捻成纱,摩擦纺纱成纱难度大。
针对模量较低的柔弱低级或下脚料纤维进行摩擦纺纱,纤维输送到凝聚尘笼上时有两种方式:垂直输送和倾斜输送。其中采用垂直输送方式输送纤维时,由于纤维原料非常柔弱,纤维一端先接触到尘笼表面时突然静止,另一端在惯性力作用下就会发生弯折,会造成输送到尘笼凝聚面的纤维产生较多的弯钩、打圈、中间对折、无规则弯曲缠绕等,使得纤维在成纱之前排列差,摩擦成纱强力下降,纱线品质差;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Masterspinner摩擦纺纱机将纤维的输送方向由垂直该进为倾斜于纱轴线一个角度(15°-30°),改善了纤维输送状态,保证了纤维有效成纱长度和成纱强力,大幅度提升纤维摩擦纺纱的成纱品质。然而针对模量较高的麻类精纺原料纤维进行摩擦纺纱,至今还无有效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高刚度的精纺原料纤维(如麻类纤维)的摩擦成纱性能差的重大难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弯曲变形能力差的高档麻类纺织纤维进行摩擦纺纱成纱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其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高刚度纺织纤维进行摩擦纺纱成纱的方法,包括纤维在摩擦纺纱机上的成纱过程,所述摩擦纺纱成纱的方法采用在摩擦纺纱机的输纤系统的输纤通道的右侧壁内设置第一加热装置和右进气通道,按纤维运行方向右进气通道位于第一加热装置的后方,在输纤通道的左侧壁内设置第二加热装置和左进气通道,按纤维运行方向左进气通道位于第二加热装置的前方,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为80-200℃,右进气通道、左进气通道外接蒸汽发生器,从右进气通道、左进气通道输入的蒸汽温度为100-200℃,对运行在输纤通道内的纤维进行热湿软化处理,在摩擦纺纱机输纤系统的输纤通道壁外围设置高温绝热层,在摩擦纺纱机加捻系统的一对凝聚加捻尘笼内设置固定式内胆,固定式内胆与凝聚加捻尘笼之间设置第三加热器,第三加热器通过固定罩固定在固定式内胆外壁,第三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为100-280℃,在一对凝聚加捻尘笼外部设置隔热罩,从输纤系统的输纤通道输出的纤维进入到摩擦纺纱的加捻系统的一对凝聚加捻尘笼之间,进行边软化边加捻,经软化加捻所纺成的纱线通过纱线引导装置最后卷绕到筒管上。
所述纤维为弯曲刚度大于等于4.2×10-5N·cm2的天然纤维或人造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85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发电免电池无线鼠标装置
- 下一篇:加热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