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渗透油田复合微生物采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9398.8 | 申请日: | 2012-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2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香增;高瑞民;李世强;江绍静;洪玲;赵丽;薛媛;王蓓蕾;冯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邱志贤 |
地址: | 71007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渗透 油田 复合 微生物 采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采油领域,尤其是涉及可应用于低渗透油田的一种低渗透油田复合微生物采油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石油短缺越来越严重。而目前石油开采技术仅能采出储量的1/3-1/2左右,剩余的可采石油储量巨大,特别是低渗透油藏。据统计,全国低渗透石油资源为537亿吨,占总资源的49%;低渗透油田开采难,对油田稳产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如何开发低渗透油田是石油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在油藏中的生命活动及其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产量,包括微生物在油层中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等生物化学过程,还包括微生物菌体、微生物营养液、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油层中的运移,以及与岩石、油、气、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岩石、油、气、水物性的改变。微生物采油施工简单、成本低,是一种廉价有效的采油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油田开发后期稳油控水、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之一。
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如何利用不同微生物之间的不同作用有效的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是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渗透油田复合微生物采油方法,利用两种菌种的复合作用更有效的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是由铜绿假单胞菌YM4(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种与施氏假单胞菌DP1(Pseudomonas stutzeri)菌种复合使用,利用不同微生物之间的不同作用,施氏假单胞菌DP1(Pseudomonas stutzeri)菌种培养后能产生生物聚合物,发酵溶液能够起到改善流度比的作用,从而增加了注水的波及面积;铜绿假单胞菌YM4(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种培养后能产生表面活性剂,发酵液能够降低油水的表界面张力,有一定的乳化油水的作用,两种菌种复合作用,能够提高注水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渗透油田复合微生物采油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产表面活性剂菌种与产聚合物菌种,分别经室内摇瓶培养,一级、二级种子罐放大及生产罐发酵生产,得到高活力的产表面活性剂菌种的发酵液及产聚合物菌种的发酵液;
2)将步骤1)中发酵生产的产表面活性剂菌种和产聚合物菌种的发酵液按体积比1:1的比例混合,得到混合液,即:复合微生物菌液;
3)将步骤2)得到的复合微生物菌液作为驱油剂通过注水井直接注入到油层,由生产井获得原油。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液适用于10毫达西以上的低渗透油藏。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液适用于矿化度不大于80000mg/l及温度不高于55℃油藏。
所述的产表面活性剂菌种是铜绿假单胞菌YM4(Pseudomonas aeruginosa),其代谢产物为鼠李糖表面活性剂,经三级发酵后发酵液的表面张力能达到25mN/m,界面张力能达到1×10-2mN/m;所述的产聚合物菌种是施氏假单胞菌DP1(Pseudomonas stutzeri),其代谢产物为多糖聚合物,经三级发酵后发酵液的粘度能够达到25mPa·s以上。
所述的铜绿假单胞菌YM4(Pseudomonas aeruginosa)与施氏假单胞菌DP1(Pseudomonas stutzeri)单独培养时其菌浓达到108以上。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液占注入水的体积比为0.5-2%。
所述步骤3中复合微生物菌液的用量占注入量的0.05PV。
所述的铜绿假单胞菌YM4(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保藏号为CGMCCNO.5243,所述的施氏假单胞菌DP1(Pseudomonas stutzeri)的保藏号为CGMCCNO.52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未经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93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