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85985.8 | 申请日: | 2012-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6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朱良波;唐小斗;钟云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星(成都)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77/26 | 分类号: | C08G77/26;C08G77/44;C08G77/16;C07F7/18;C09D183/08;C09D183/10;C09J183/08;C09J183/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赵丽 |
地址: | 6114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胺基 硬度 硅树脂 组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包括至少一种如式I所示结构特征的二酰胺烷撑基双烷氧基硅烷,或者它的水解缩合预聚体,或者前述两者的组合:
式I中,A为1~13个碳原子的二价烃基;R1为H或1~3个碳原子的一价烷基;R2为甲基或者与R1O相同的烷氧基;n、m分别为1~6的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还包括至少一种如式II所示结构特征的酰胺烷基烷氧基硅烷,或者酰胺烷基烷氧基硅氧烷预聚体,或者前述两者的组合:
式II中,R3为 1~6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R1为H或1~3个碳原子的一价烷基;R2为甲基或者与R1O相同的烷氧基;p、m分别为1~6的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还包括至少一种如式III所示结构特征的含羟基的硅氧烷预聚体:
式III中,R4和R5为1~6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或者其中之一为1~6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另外一个则为羟基或者与式I中R1O相同的烷氧基;q为3~50的正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还包括至少一种如式II所示结构特征的酰胺烷基烷氧基硅烷,或者酰胺烷基烷氧基硅氧烷预聚体,或者前述两者的组合和至少一种如式III所示结构特征的含羟基的硅氧烷预聚体:
式II中,R3为 1~6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R1为H或1~3个碳原子的一价烷基;R2为甲基或者与R1O相同的烷氧基;p、m分别为1~6的正整数;
式III中,R4和R5为1~6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或者其中之一为1~6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另外一个则为羟基或者与式I中R1O相同的烷氧基;q为3~50的正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为至少一种如式I所示结构特征的二酰胺烷撑基双烷氧基硅烷,或者它的水解缩合预聚体,或者前述两者的组合与至少一种如式II所示结构特征的酰胺烷基烷氧基硅烷,或者酰胺烷基烷氧基硅氧烷预聚体,或者前述两者的组合所组成的混合物或者共缩聚物,其中,至少一种如式I所示结构特征的二酰胺烷撑基双烷氧基硅烷,或者它的水解缩合预聚体,或者前述两者的组合中的二酰胺烷撑基双硅链节含量占所述的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中固形物的20~99 wt.%;至少一种如式II所示结构特征的酰胺烷基烷氧基硅烷,或者酰胺烷基烷氧基硅氧烷预聚体,或者前述两者的组合中的酰胺烷基硅链节的含量占所述的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中固形物的1~80 wt.%。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为至少一种如式I所示结构特征的二酰胺烷撑基双烷氧基硅烷,或者它的水解缩合预聚体,或者前述两者的组合与至少一种如式III所示结构特征的含羟基的硅氧烷预聚体所组成的混合物或者共缩聚物,其中,至少一种如式I所示结构特征的二酰胺烷撑基双烷氧基硅烷,或者它的水解缩合预聚体,或者前述两者的组合中的二酰胺烷撑基双硅链节含量占所述的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中固形物的20~99 wt.%;至少一种如式III所示结构特征的含羟基的硅氧烷预聚体中的烷基硅氧链节的含量占所述的含酰胺基的高硬度耐油硅树脂组成物中固形物的1~80 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星(成都)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蓝星(成都)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598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风发电空地两用飞飘飞行器
- 下一篇:铟复合层表面织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