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动式旋耕、深松一体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86100.6 | 申请日: | 2012-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34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邓衍夫;邓传虎;邓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衍夫 |
主分类号: | A01B49/02 | 分类号: | A01B49/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倪波 |
地址: | 234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式旋耕 一体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旋耕、深松功能的一体机。
背景技术
深松机是广泛用于对耕地土壤进行深层疏松,以提高降水入渗速率,增加土壤蓄水量的作业机械。旋根机是具有很强的碎土能力的机械,它能使土壤细碎,土肥掺和均匀,地面平整。现有深松机的翼型铲是直接固定在铲臂的下端,在外部动力的带动下随铲臂下行深入土地,由于翼型铲不具有调节与振动功能,完全靠外力插入土地,这就对外部动力机械的功率要求很高,在黑土地和粘土地作业时,要想达到35厘米的深松要求,外部动力的功率至少要100马力以上,能源消耗大,目前农民购买的大中型拖拉机功率基本上都是90马力以内,很少有配备100马力以上四轮机用于深松,普遍使用的90马力以下四轮机带动现有深松机的深松深度最高只能达到25厘米,深松的深度明显不能满足使用需要;另外,现有深松机和旋根机都是独立作业,不仅能耗大,而且耗时耗力。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90马力以内动力即可深松深度35~40厘米,旋耕深度15-20厘米的振动式旋耕、深松一体机,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深松机使用90马力以内动力深松深度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现有旋耕与深松单独作业造成耗油、耗时和耗力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振动式旋耕、深松一体机,包括一台旋耕机和一台深松机,旋耕机机架上设有变速箱,深松机横梁上固定连接铲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的输出轴上连接一个偏心轮,偏心轮的偏心轴周向上连接一根随偏心轮转动而往复摆动的连杆,所述旋耕机机架尾部通过连接臂与深松机横梁固定连接,所述深松机横梁上方设有通过轴承座支撑的转动轴,转动轴的周向上固定连接长传动臂和短传动臂,长传动臂的开放端与连杆的开放端铰接,短传动臂的开放端与竖向设置的传动杆上端连接,传动杆下端与翼型铲尾部铰接,所述铲臂下端与翼型铲中段铰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还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长传动臂和短传动臂通过带紧固螺栓的轴套套装并固定在转动轴上。
所述连杆的开放端通过一个U型接头与长传动臂的开放端铰接。
所述传动杆的上端通过一个U型接头与短传动臂的开放端铰接。
所述传动杆是由上下两根丝杆与中间的内螺纹丝扣管件连接配合组成。
所述传动杆的下端通过一个U型接头与翼型铲尾部铰接。
为了达到省力目的,所述长传动臂与短传动臂的臂长比为3:1。
为使铲尖达到理想的振动效果及节省传动力,所述翼型铲与铲臂铰接点到翼型铲尾端和翼型铲铲尖的距离比为(4~5):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偏心轮的转动带动连杆往复摆动进而通过长传动臂带动转动轴在一定圆周区间内往复转动,转动轴的转动通过短传动臂传递给传动杆进而带动翼型铲振动,使得翼型铲边振动边伸入,对耕地里形成较大阻力的硬质土块产生较好地冲击破坏作用,翼型铲入土更深,在动力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深松深度和深松质量有较大提高,经粘土地和黑土地作业实验,本发明在70~90马力四轮机驱动下,旋耕深度15-20厘米、深松深度35~40厘米,与现有深松机配备100马力以上四轮机深松相同深度比,节省动力30%;在动力传动方面,根据杠杆作用原理,采取长传动臂带动短传动臂、翼型铲较长的后段带动较短的前段,利用较小的动力就可以带动翼型铲强有力地振动;在铲尖入土方面,通过调节振动连杆中内螺纹丝扣管件与丝杆之间的连接配合对翼型铲铲尖的入土角度进行微调,以达到铲尖的最佳入土角度;由于深松和旋耕同时进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能耗也有所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振动式旋耕、深松一体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振动式旋耕、深松一体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连杆与长传动臂的传动示意图;
图4是短传动臂、传动杆及翼型铲的传动示意图;
图中:1. 旋耕机机架,2.牵引架,3.变速箱,4.限深轮,5.圆盘梨刀,6.深松机横梁,7.输出轴,8.偏心轮,8a.偏心轴,9.连杆,10.长传动臂,10a.轴套,10b.紧固螺栓,11.转动轴,12.短传动臂,12a.轴套,12b.紧固螺栓,13.轴承座,14.传动杆,14a.丝杆,14b.内螺纹丝扣管件,14c.丝杆,15.翼型铲,16.铲臂,17.U形螺杆,18.连接臂,19.U型接头,20.U型接头,21.U型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衍夫,未经邓衍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61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