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86603.3 | 申请日: | 2012-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5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杉田辰哉;冈真一郎;小村真一;宫泽敏夫;齐藤辉儿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 |
主分类号: | G02F1/29 | 分类号: | G02F1/29;G02F1/1335;G02B27/26;H04N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孟祥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其进行图像显示;以及液晶透镜面板,其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并呈柱面透镜状地控制折射率而形成视差障壁,对2D显示与3D显示进行切换,
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透镜面板具备:
第一透明基板,其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侧;
第二透明基板,其隔着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置;
第一偏振片,其形成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显示面侧,对透过该液晶透镜面板的透射光的偏振方向进行控制;以及
第二偏振片,其形成于所述液晶透镜面板的所述显示面板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偏振片的偏振度小于所述第二偏振片的偏振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偏振片的偏振度大于所述第二偏振片的偏振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偏振片由在所述液晶透镜面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配置的偏振片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偏振片是在形成所述液晶透镜面板的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所述液晶面侧所形成的偏振层。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透镜面板具备:
第一取向膜,其形成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所述液晶层侧,将该第一透明基板附近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控制为第一取向方向;以及
第二取向膜,其形成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所述液晶层侧,将该第二透明基板附近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控制为第二取向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1、将所述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2、将所述第一取向方向设为b1、将所述第二取向方向设为b2的情况下,a1≠0°,a1=a2=b1=b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1、将所述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2、将所述第一取向方向设为b1、将所述第二取向方向设为b2的情况下,a1=a2=b1=b2=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1、将所述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2、将所述第一取向方向设为b1、将所述第二取向方向设为b2的情况下,a2=b2。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1、将所述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2、将所述第一取向方向设为b1、将所述第二取向方向设为b2的情况下,a1=a2。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1、将所述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2、将所述第一取向方向设为b1、将所述第二取向方向设为b2的情况下,b1=b2。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1、将所述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2、将所述第一取向方向设为b1、将所述第二取向方向设为b2的情况下,b1≠b2。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1、将所述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2、将所述第一取向方向设为b1、将所述第二取向方向设为b2的情况下,a1≠0°,a1≥b1。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1、将所述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设为a2、将所述第一取向方向设为b1、将所述第二取向方向设为b2的情况下,b1≠0°,a2=b1=b2。
1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具有隔着液晶层相对置的一对透明基板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配置在该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未经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660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装置与安全开机方法
- 下一篇:双线过程控制环路电流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