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变色玻纤增强阻燃尼龙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288825.9 | 申请日: | 2012-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9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杨桂生;吴安琪;孙利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6 | 分类号: | C08L77/06;C08L77/02;C08L25/06;C08K13/04;C08K7/14;C08K5/03;C08K3/22;B29B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色 增强 阻燃 尼龙 树脂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抗变色玻纤增强阻燃尼龙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尼龙是聚酰胺树脂的俗称,尼龙树脂是一大类聚合物的总称,其中尼龙66和尼龙6的产量占90%以上。尼龙树脂具有机械强度高、韧性好、耐疲劳、有自润滑性,摩擦系数小、耐磨、耐热(100℃内可长期使用)、易改性成型等优点,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尼龙材料比较容易改性,特别经过玻纤增强后,其强度能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尼龙树脂本身的阻燃级别可以达到UL 94V-2级别,并且易于阻燃,常被用于制造阻燃级别要求更高的电子电器中。但经过玻纤增强阻燃后的尼龙66材料,注塑过程中,对注塑工艺的要求很高,注塑温度过高或是剪切力过大,或是在螺杆中停留时间长,均会导致阻燃材料的分解,导致制件颜色变化。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变色玻纤增强阻燃尼龙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尼龙树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变色玻纤增强阻燃尼龙树脂组合物,该组合物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
尼龙66树脂 30~60份,
尼龙6树脂 6~20份,
玻璃纤维 15~30份,
阻燃剂 15~17份,
协效剂 1~3份,
加工助剂 0.7~1.3份。
所述的尼龙66树脂的相对粘度为2.5~3,优选2.7~2.9。
所述的尼龙6树脂为相对粘度为2.3~3.4的尼龙6切片。
所述的玻璃纤维为无碱玻璃纤维,直径为7~15μm,优选9~14μm。
所述的无碱玻璃纤维为卷绕成卷或切割成长度为2~4mm的短纤。
所述的阻燃剂是由主阻燃剂与协效阻燃剂复配而成,主阻燃剂与协效阻燃剂的比例为2.7:1~3.4:1;其中:主阻燃剂进一步选自十溴二苯乙烷、溴化聚苯乙烯、聚溴化苯乙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协效阻燃剂为三氧化二锑。
所述的协效剂为氧化锌,市售,直接使用。
所述的加工助剂为润滑剂或抗氧剂;其中:润滑剂进一步选自硅油、脂肪酸酰胺、硬脂酸金属皂类、脂肪双酰胺蜡类、聚乙烯蜡类或褐煤蜡酸乙二醇酯类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抗氧剂进一步选自受阻酚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亚磷酸酯类抗氧剂进一步为抗氧剂168,受阻酚类抗氧剂进一步为抗氧剂1098。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尼龙树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经干燥处理的30~60份尼龙66树脂、6~20份经干燥处理的尼龙6树脂、15~17份经处理的阻燃剂、1~3份协效剂、0.7~1.3份加工助剂,加入高速混合机中,在高速混合机中搅拌3~5min;然后将混合均匀的物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的加料口;15~30份玻璃纤维从双螺杆挤出机的侧加料口加入,物料经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造粒,制备得到尼龙树脂组合物。
所述的阻燃剂与占阻燃剂质量百分数为1%wt的硅酮混合,加入高混机,搅拌5~10min,再加入阻燃剂质量百分数为1%的硬脂酸钙,继续搅拌10~15min后使用。
所述的尼龙66树脂的干燥处理条件为温度为80~90℃,干燥5~6h后备用。
所述的尼龙6树脂的干燥处理条件为温度为90~100℃,干燥5~6h后备用。
所述的双螺杆挤出机的加工工艺为:双螺杆挤出机一区温度210~250℃,二区温度220~260℃,三区温度225~265℃,四区温度235~275℃,五区温度225~265℃,六区温度220~270℃,机头温度235~275℃,主机转速是15~35HZ。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制得的抗变色尼龙组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良好的阻燃效果。
2、本发明制得的抗变色尼龙组合物在注塑过程中,能停留时间较长,而颜色变化比较小,具有优良的抗变色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88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开胃低醇杨梅酒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LED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