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致龋菌的糖组合物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289677.2 申请日: 2012-08-15
公开(公告)号: CN103070332A 公开(公告)日: 2013-05-01
发明(设计)人: 肖悦;马国霞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聚特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23L1/09 分类号: A23L1/09;A61K8/60;A61K31/702;A61Q11/00;A61P1/02;A61P31/04
代理公司: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黄韧敏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抗致龋菌 组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食品和日用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抗致龋菌效果的糖组合物。

背景技术

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人类发病率极高的疾病。根据WHO的报告[1],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的大多数国家,35-44岁人群的龋失补指数(DMFT)高于13.9(即平均每人口腔内患龋的牙数高于13.6颗);全球多数国家12岁人群的恒牙龋失补指数亦高于1.2;同时,虽然发达国家的患龋情况有下降趋势,但发展中国家的患龋呈上升趋势。因此,龋病的预防一直是口腔医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

龋病是一种依赖糖致病的感染性疾病。牙菌斑中的细菌可以代谢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发酵产酸,使牙面pH下降,导致牙齿中的钙、磷等矿物质释放出来,即脱矿。当pH上升时这一状况可以逆转,即再矿化。所以龋病的发展表现为脱矿与再矿化一直交替发生的动态变化过程,当脱矿占了主导地位,牙齿的矿物质结构就会破坏,导致龋洞的形成。因此,在龋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细菌、蔗糖等碳水化合物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致龋的细菌是口腔这一复杂的生态环境中的常驻菌群。目前致龋菌主要包括口腔链球菌、口腔乳杆菌、口腔放线菌、口腔韦荣菌和口腔奈瑟菌等类型,其中链球菌、乳杆菌和放线菌已在多项研究中证实其与龋病发病存在密切关系,但韦荣菌和奈瑟菌与龋病的关系尚不明确[1]。研究表明,随着龋病的发生,口腔链球菌、放线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增加,其中尤以乳杆菌和变形链球菌的变化显著。口腔链球菌中,变形链球菌(也称变异链球菌)是公认的致龋菌,不仅能导致窝沟龋、根面龋,还能导致光滑面龋,具有强致龋力。口腔乳杆菌中,嗜酸乳杆菌在牙菌斑中的数量较其他乳杆菌多,与龋病发生关系密切。口腔放线菌中,粘性放线菌比其他放线菌更易定植于牙面,与龋病发生关系密切。表1显示了不同细菌对动物的致龋能力[2]

表1不同细菌对动物的致龋力

注:“+”表示有致龋力,“-”表示没有致龋力,

细菌的致龋性与其生长、产酸、合成胞外多糖、粘附等生物学性能密切相关。首先,致龋菌在口腔内生长,代谢食物中的糖(主要是蔗糖),进而形成牙菌斑;其次,致龋菌代谢产生有机酸,导致牙齿脱矿;第三,致龋菌必须粘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才能致龋。致龋菌合成细胞外多糖,主要包括水溶性葡聚糖(WSG)和水不溶性葡聚糖(WIG)两种,前者是细菌贮能的方式,对致龋菌的毒力不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者能促进细菌的粘附和集聚,参与菌斑基质的组成,促进菌斑形成并作为菌斑的生物屏障,因此对于致龋菌的粘附和致龋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显示,变形链球菌是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最强的致龋菌,其他菌株合成较少或不能合成,如表2所示[2]

表2致龋菌合成多糖的能力

注:“+”表示有合成多糖能力,“-”表示没有合成多糖能力

口腔中除有种类繁多的细菌之外,还存在真菌、支原体、原虫等其他微生物。它们共同之间的平衡状态对于人体健康的维持至关重要。由于致龋菌是口腔中的常驻菌群,对于维持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平衡又非常重要,所以单纯靠抗菌药物杀灭致龋菌是错误的。可行的方法是降低致龋菌粘附于牙面形成牙菌斑的能力,减少其代谢产酸。也就是说,抑制致龋菌产酸、产糖等能力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致龋菌的生长,才是真正有益和行之有效的预防龋齿的方法。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乳糖等,都可以作为致龋菌代谢产酸的底物,而有些糖和糖醇类甜味物质则不能被口腔微生物代谢利用,可作为糖代用品添加到食品、日用品等产品中,代替蔗糖等致龋的糖类。这些甜味物质包括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异麦芽酮糖醇、异麦芽酮糖、低聚异麦芽糖等。在这些非(低)致龋的甜味物质中,某些糖醇(尤其是木糖醇)已被证实具有抗致龋菌的能力[3,4],但也有很多研究报道,糖醇食用达到一定量就会导致腹泻等胃肠道症状[5-8],因此只能作为食品添加剂限量使用。本发明所选择的异麦芽酮糖和低聚异麦芽糖都属于功能性低聚糖,不仅属于非致龋糖,而且对人体有益,可以作为食品中的配料使用。

异麦芽酮糖(Isomaltulose,以下简称ISO),也叫帕拉金糖(Palatinose)、异构蔗糖,它是将蔗糖的双糖键从(1→2)转变为(1→6),亦将非还原性双糖(蔗糖)转变为还原性双糖(异构蔗糖),其还原性约为葡萄糖的5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聚特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聚特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96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