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92552.5 | 申请日: | 201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2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3/04 | 分类号: | E04G13/04;E04G21/02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奚志鹏 |
地址: | 243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拱形 门窗 过梁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工民建筑施工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门窗过梁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有不少建筑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设计的门窗头是圆拱形状,外观圆滑,有中西合璧之美感,但是圆拱形门窗头需要混凝土圆拱形过梁,此混凝土圆拱形过梁施工难度较大,且上部不宜砌筑,存在易开裂、模板制作困难、起拱部位浇筑成形难的问题,往往会给后期施工造成质量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的施工方法,不仅易于操作,所使用的模板也简单实用,安装可靠,且不易漏浆,有效地解决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施工的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是:
一、制作模板:
1)、制作底模板:
该底模板由底板和加强筋板组成,该底板的中段是半圆段,即呈半圆状,且该底板的左右端段均为对称下置的垂直段,即取宽度与半圆圆拱形门窗头设计宽度相同的长条形钢板,将中段弯制成半径与圆拱形门窗洞半径相同的半圆形而左右端段均为对称下置的垂直段,该左右垂直段的高均可为250—350mm,且该左右垂直段的高均以300mm为佳,在底板的底面的中部沿长度方向焊装加强筋板(脊肋),该底板可使用厚为4—6mm的钢板制成(弯制或裁制而成),该底板尤以使用厚为5mm的钢板制成为佳,该加强筋板用厚为6—8mm 、高(宽)为4—6mm钢板制成,该加强筋板尤以用厚为8mm 、高(宽)为5mm钢板制成为佳;
2)、制作侧模板:
取长方形木板,以木板长底边的中心为圆心,以底模板的中段(即半圆段)半径为半径切割出一个半圆形豁口,并使此半圆形豁口的顶边距离木板的顶边为250mm—350mm,且该半圆形豁口的顶边距离长方形木板的顶边尤以300mm为佳,同时,使此半圆形豁口的左右两底侧边对应距离木板的左右侧边均为250mm—350mm,且该半圆形豁口的左右两底侧边对应距离木板的左右侧边均以300mm为佳,该侧模板的厚度可为8—12mm,且该侧模板的厚度以10 mm为佳。
二、安装模板:
1)、安装底模板:
待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两端的墙体砌筑完成并按照设计放出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的位置线后,在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左右两端的墙体上安装底模板,即按照放线位置用膨胀螺栓将底板的左右垂直段对应固定在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左右两端的墙体上,再将预制好的钢筋笼安放好;
2)、安装侧模板:
然后,将侧模板分别放置在底模板外周边的前后两侧(即将两块侧模板的半圆形豁口与底模板半圆段外周的前后侧边相对应配装),在前后侧模板的外侧分别设置上下两道长垫板,该长垫板可为宽方木,在前后长垫板上对称地开设螺栓孔,在对应的螺栓孔中分别穿装对拉螺栓将前后侧模板固定,该长垫板的宽×厚可为100mm×30mm、长与侧模板等长;
三、浇筑过梁:
向底模板和前后侧模板围成的空间中灌注混凝土,振捣直至完成圆拱形门窗过梁的施工。
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的施工方法,不仅结构简单,安装制作快捷,牢固实用,而且密封性能优良,不易漏浆,可循环使用,减少模板耗材,节能环保。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的施工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的施工方法中安装模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的施工方法中底模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的施工方法中件3:侧模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的施工方法的施工示意图。
图1—图5中:
1、底板 2、加强筋板 3、侧模板 4、墙体 5、膨胀螺栓 6、长垫板 7、对拉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在某欧式建筑工程中,设计的圆拱形门窗头380个,且均是半圆形,均采用本一种混凝土圆拱形门窗过梁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施工步骤是:
一、制作模板:
1)、制作底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25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