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物栽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93522.6 | 申请日: | 201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3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元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元豪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C21/00;C05G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4 | 代理人: | 刘俊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 栽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棒状植物营养剂的应用,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棒状植物营养剂的植物栽种方法。
背景技术
农业资材中以肥料的使用为最大宗,肥料依产制过程,可概略分为化学肥料、有机质肥料及生物性肥料等三大类。各类肥料均具有其优缺点,需整合方能发挥肥料的优点,以达相辅相成的功效。
化学肥料一般效果直接且快速,价格上也较生物性肥料及有机质肥料具有销售竞争力,故易被使用者接受和采用。惟化学肥料常因使用便利性,造成单位面积超施,致植物抵抗力变弱、土壤酸化劣化、农产品含高浓度硝酸盐等问题,大量长期或不当施用化学肥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则更难于估计,宜予重视。农业生产要不依赖大量化学肥料的方法,就是要以有机质肥料、微生物肥料及矿物质肥料来代替部分化学肥料,而以微生物肥料促进化学肥料的利用效率是值得重视的土壤生物技术。
有机质肥料是利用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残体及其排泄物制作而成,虽然有机质肥料上常带有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但因为自生微生物是自然存在而非人工特定选拔培养的微生物,故不属于微生物肥料。若有机质肥料中加入特定人工选拔培养的微生物,则可称为有机质复合微生物肥料或微生物复合有机质肥料。有机质肥料的应用优点是效果缓和,较少肥伤,施用对土壤的生态相有所帮助,但体积庞大,施用成本较高,生产堆肥需大面积土地与厂场设备,耗时耗工,生产过程需解决臭味及废水问题,施用时仍须避免大量或不当施用。
生物性肥料是指经过培养含活性微生物或休眠孢子,如细菌(含放线菌类)、真菌、藻类等,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定制剂,应用于作物生产具有提供植物养分或促进养分利用等功效的微生物物品。意即人工培养的生物制剂,具有增进土壤营养状况或改良土壤的理化、生物性性质、提供植物营养分来源、协助植物吸收养分、增加植物抗病、耐旱与耐寒能力,以提升植物产量及质量。由于生物性肥料以微生物来源最多,故常称为“微生物肥料”。生物性肥料具有低污染、无肥伤、施用量少、具生态友善的优点,但有一定的保存期限,且效果较易受环境影响,肥效较缓慢,有时会与化学肥料、有机质肥料一起施用。透过有效的管理模式,生物性肥料将可提高土壤中养份的有效性、改良土壤性质、拮抗土壤或植体中的病原菌,达到减少或取代化学肥料施用,改善过量施肥所造成的问题。
然而,在现有肥料的使用中,除了一般固态、液态肥料的使用外,从未有人发展出一种棒状植物营养剂(棒状肥料),以及应用该棒状植物营养剂的植物栽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棒状植物营养剂的植物栽种方法,其棒状植物营养剂完全不使用以往的人造化学物质,而以天然有机物质为原料,不会有以往的药害问题与其它产物有盐类堆积结晶现象,配合特定的埋设方式,以能有效便捷地促进作物生长以及改良土壤性质。
因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即是提供一种植物栽种方法,包括:(A)提供多个棒状植物营养剂;(B)分离该多个棒状植物营养剂所内含的液态成分并收集这些液态成分;(C)将该多个棒状植物营养剂埋设于一植物的邻近位置;(D)由该多个棒状植物营养剂输送养分给该植物;其中该棒状植物营养剂包括35-45%重量份的氮肥、5-15%重量份的磷肥、15-25%重量份的钾肥、25-35%重量份的有机质以及0.1-5%重量份的微量元素,且该微量元素不包含重金属元素。
较佳地,其中步骤(A)的棒状植物营养剂是被填充于一圆柱形容器。
较佳地,其中步骤(B)之后更包括将该多个棒状植物营养剂进行自然风干。
较佳地,其中步骤(C)是将该多个棒状植物营养剂以对称排列方式埋设于该植物的邻近位置。
较佳地,其中该氮肥较佳地由海产类厨余或腐熟完成的鸡只排泄物所提供,该磷肥较佳地由海鸟排泄物所提供,该钾肥较佳地由木灰或甘蔗渣所提供。
较佳地,其中该微量元素包括选自由0.1-1%重量份的镁及0.1-5%重量份的钙所组成的群组。
较佳地,其中该微量元素包括选自由0.1-1%重量份的镁及0.1-5%重量份的钙所组成的群组;该微量元素的钙较佳地由石灰所提供;该微量元素进一步包括0.1%重量份的硫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元豪,未经张元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35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梯称重系统故障检测方法
- 下一篇:电梯节能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