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绝缘音频轨道电路一次参数测量及校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97051.6 | 申请日: | 2012-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4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韦强;丁赛华;吴金洪;项小强;朱喜林;叶建忠;鄂世举;钟亚凯;吴汶麒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27/08 | 分类号: | G01R2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32100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绝缘 音频 轨道电路 一次 参数 测量 校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次参数测量及校正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无绝缘音频轨道电路一次参数测量及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轨道电路是以铁路线路的两根钢轨作为导体,两端加以电气绝缘或电气分割,并接上送电和受电设备构成的电路。轨道电路的一次参数通常是指:单位长度下的钢轨电阻R0(Ω/km),单位长度下的钢轨电感L0(mH/km),单位长度下的轨间漏泄电导G0(S/km),单位长度下的轨间电容C0(uF/km)。测算轨道电路的一次参数,是信号检修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轨道电路的计算和调整,以至于轨道电路所用器材的设计等问题,都要根据一次参数来进行,所以一次参数是轨道电路的一个最基本的参数。
对于轨道电路一次参数的测算,传统的方法主要有开路、短路法;开路、短路终端开路电压法等,对此,具体可参阅陶启沪主编的《铁道信号基础设备及原理》第五章第三节。传统的开路、短路法,对于音频无绝缘轨道电路来说,已不能适用。对于音频无绝缘轨道电路一次参数的测算,目前国内尚无合适的方法。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绝缘音频轨道电路一次参数测量及校正方法,即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研究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绝缘音频轨道电路一次参数测量及校正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绝缘音频轨道电路一次参数测量及校正方法,其包括:
步骤S1:进行第一次短路测量,设有一测量端US,在距测量端L处两侧短路,从测量端测算出输入阻抗Zin1;
步骤S2:进行第二次短路测量,在距测量端2L处两侧短路,从测量端US测算出输入阻抗Zin2;
步骤S3:根据公式计算一次参数;
步骤S4:对一次参数相对于实际频率进行校正。
其中,输入阻抗的测量是通过三电压表法进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二次短路法进行对无绝缘音频轨道电路一次参数进行测量及校正,测量方便、简单、测量精度高、计算简单,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次短路测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次短路测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压矢量三角形;
图4为本发明S型连接音频无绝缘轨道电路;
图5为本发明测试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无绝缘音频轨道电路一次参数测量及校正方法,其是采用“两次短路法”,对音频条件下的轨道电路一次参数进行了测算。
参阅图1、图2及图5,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进行第一次短路测量,参阅附图1,其设有一测量端US,在距测量端L处(两侧)短路,从测量端测算出输入阻抗Zin1;
在此步骤S1中,是利用近似公式估算短路点的距离L:Lmin=K/(F*G)1/2。其中:K值一般可取45-50,F为测量频率(HZ),G为轨道漏泄的经验估计值(S/KM)(例如:整体道床时,G取0.5;碎石道床时,G取1等)。详细论述可参阅杂志“SIGNAL+DRAHT,1995,10,P。358-360”。
步骤S2:进行第二次短路测量,参阅附图2,在距测量端2L处(两侧)短路,从测量端测算出输入阻抗Zin2;
由于在所选择的测量范围2L内,不包括S-联接线、补偿电容等“不均匀参数”,所以在2L范围内仍可利用均匀传输线的传输方程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70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