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喷墨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03683.9 | 申请日: | 2012-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6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梁月丹;贾志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J2/175 | 分类号: | B41J2/17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百瑞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0 | 代理人: | 金辉 |
地址: | 51907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喷墨 墨盒 墨水 注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喷墨打印机的普遍使用,墨盒的消耗量也逐渐增长,但是,由于墨盒作为一种消耗品,用完之后大部分都是被丢弃,而这些被丢弃的墨盒包括塑料、薄膜、芯片等组成部分,当中大部分都不能自然降解,这样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给环境带来负担。明显地,如果不对空旧墨盒进行回收,则对环境的污染会越来越严重。为此,优选的方案是对墨盒进行回收处理,再注墨,使其获得二次使用价值等。
常见的注墨方式是负压注墨方式,大多是从墨盒的出墨口抽吸墨盒内部负压,并经由进气口或在墨盒上形成的注入孔而进行注墨。但是,为了长期地维持所储存的墨水的质量,防止墨水蒸发而致使其粘度增加,墨盒上的进气通道往往设置得迂回曲折以及较细的直径,故当从进气口向墨盒内部注入墨水时,容易残留部分墨水在进气通道中,且残留墨水变得干涸时会对进气通道的性能造成影响。此外,为了保证打印过程中的稳定供墨,并且能够及时监控墨尽情况,现有的墨盒上往往设有较为复杂的负压控制机构和墨量检测机构,如设置在墨水通道的差压阀、压电传感器等,为此,形成注入孔的位置必须谨慎选择,否则,若注入孔的位置选择不当,则有可能会损害墨盒内部部件的性能,从而影响墨盒的打印质量,导致墨盒再生不良。
另外,对于多腔体的墨盒而言,注入孔的位置选择不当,有可能会导致注墨时会有部分空气困在腔体中,而容易造成打印断线或者影响其中的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性能。
并且,若为了注入墨水而对墨盒进行较为复杂的加工,使得加工成本较高,甚至于高于制造新墨盒的成本,则再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只需对多腔体墨盒进行少量加工、并在不损害墨盒的各种功能的情况下注入墨水、简单操作、再生成本低的注墨方法。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喷墨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所述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所述墨盒包括:
墨水容纳部,容纳供应至所述喷墨打印机的墨水,所述墨水容纳部至少包括第一墨水腔、第二墨水腔;
墨水供应部,用于将所述墨水容纳部中所容纳的墨水供应至所述喷墨打印机;
墨水引导通道,用于将所述墨水容纳部中的墨水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墨水腔、第二墨水腔而引导至所述墨水供应部;
大气连通通道,使所述墨水容纳部与外部大气连通,且其上设有一大气连通孔;
设置于所述墨水容纳部与墨水供应部之间的差压阀,所述差压阀在其两侧的压差达到一定值时处于开启状态,否则处于关闭状态;
设置于所述大气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一墨水腔之间的缓冲通道;
与所述墨水容纳部及缓冲通道相隔绝的减压室;
所述墨水注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所述差压阀的两侧形成第一连接通道而使所述第二墨水腔与墨水供应部直接连通,在所述缓冲通道与所述减压室之间形成第二连接通道而使两者相互连通;
B、密封墨盒,使其处于密闭状态,并经由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对所述墨盒内部进行减压;
C、从所述墨水供应部向墨盒内部进行注墨;
D、密封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与第二连接通道。
所述步骤B中,经由设置在所述减压室上并与外部大气连通的减压孔、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而对所述墨盒内部进行减压操作。
所述步骤C中,注入的墨水经由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而依次流动至所述第二墨水腔以及第一墨水腔。
所述墨盒的墨水容纳部由墨盒壳体、分隔壁以及粘附在所述墨盒壳体上的薄膜限定,其中,所述步骤A中,通过使所述薄膜与所述分隔壁之间分离而形成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
所述步骤D中,通过热熔焊使所述薄膜粘附在所述分隔壁上而密封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
所述步骤B具体为:密封所述大气连通孔以使墨盒处于密闭状态。
在所述步骤D之后还包括以下操作:密封所述墨水供应部以及所述大气连通孔。
所述步骤C中,墨盒以墨水供应部竖直向下的姿态放置。
所述第二墨水腔中还设有一棱镜,用于与设置在所述打印机中的光学传感器配合以检测墨盒中的剩余墨水量,其在有墨/无墨时反射的光量不同。
所述第一墨水腔设置成沿着墨水流动方向而位于第二墨水腔的上游处,且所述第一墨水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墨水腔的上方经由墨水引导通道而连通。
所述减压室设置成与所述缓冲通道相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未经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36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六面体柔性旋转机构
- 下一篇:模具内汽车玻璃商标自动检测系统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