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强制节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04147.0 | 申请日: | 2012-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7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李良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良元 |
主分类号: | F02D33/00 | 分类号: | F02D3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8107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制 节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油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内燃发动机采用单组直供式供油系统,在发动机不需要强动力时,高压油泵依然将大量柴油输送到各缸燃油室,导致柴油不能被充分利用,柴油机排出大量的废气。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节输油管送油量的节油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强制节油器,分离器体为长方体,其上端面设置有一组及以上的油孔,每组油孔包括一个进油孔和一个出油孔,分离器体内还设置有分离轴芯安装孔,分离轴芯安装孔为通孔,分离轴芯安装孔的一端孔口向外扩展为一三角区,另一端为设置有内螺纹的接油螺孔,分离轴芯安装孔内安装有分离轴芯,接油螺孔连接接油装置;分离轴芯的主体为圆柱体,在圆柱体内设置有分离油道,圆柱体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杆,分离轴芯与分离轴芯安装孔转动配合;分离器体内还设置有与分离轴芯安装孔相互垂直的偏心轴安装孔,偏心轴安装孔为通孔,该通孔一端设置有环形台阶,另一端安装有压力螺栓;偏心轴安装孔内安装有与其滑动配合的偏心轴,所述偏心轴中部设置有偏心阀槽,转动杆伸入偏心阀槽内;每一组油孔的进油孔与出油孔通过油道连通,同时油孔与分离轴芯安装孔通过油道连通,油道能够与分离油道连通。
所述油孔为三组;所述油道包括垂直通道和水平通道,所有水平通道均在同一平面上,且垂直于分离轴芯安装孔的轴心线。
所述分离油道为三组L形通道,三组L形通道的一边的轴心线与圆柱体的轴心线重合,另一边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偏心轴为两段直径不等长的圆柱体,小直径与环形台阶的内径相等,小圆柱体与大圆柱体交接处为一平台,环形台阶与平台之间设置有压力弹簧。
所述偏心轴靠近压力螺栓的一端设置有安装密封圈的密封圈槽。
所述接油装置包括接油螺栓,节油螺栓的螺杆上套设有接油套管,节油螺栓内设置有十字形油通道,该通道包括一个位于螺杆轴心线的盲孔和垂直于螺杆轴心线的通孔,在盲孔内设置有球阀,该球阀包括一球体和一弹簧,弹簧位于球体与盲孔底部之间。
所述节油螺栓上还套设有垫圈。
所述分离器体上设置有多个稳固孔。
所述分离器体的分离轴芯安装孔孔口周边设置有护板安装孔。
所述油孔上安装有油孔螺栓,所述油孔螺栓轴心线上设置有一通孔。
使用时,在内燃发动机的原供油系统后安装强制节油器,将原供给的油分为双组式到内燃机燃烧。压力螺栓连接动力控制系统,动力控制系统的作用是向偏心轴施加压力,使其滑动,动力控制系统停止向偏心轴施加压力后,压力弹簧能够使偏心轴复位。偏心轴在偏心轴安装孔内滑动时,转动杆在偏心阀槽的作用下转动,也就达到了使分离轴芯转动的目的。分离轴芯。当压缩弹簧被压缩到最低位时,分离轴芯上的分离油道与分离器体内的油道连通,燃油从油道流入分离油道,在压力的作用下,接油螺栓内的球阀被推动,最后燃油从接油套管流出,最终回流到油箱。动力控制系统停止向偏心轴施加压力后,压力弹簧使偏心轴复位,分离轴芯上的分离油道与分离器体上的油道错位,燃油只能从出油孔流出,进入到内燃机内燃烧。
进一步地说说,通过强制节油器改进的供油系统中设置两组供油系统,在发动机不需强动力,只需低转速时,强制节油器会瞬间关闭一组供油系统,而另一组供油系统保障发动基本动力的油量,使发动机正常转速工作,因此达到节约油量的燃烧,减少废气的排放。
根据不同的内燃机型利用手动,气动、液压动、机械动等多种控制系统,达到精准控制发动机需求动力大小的油量、利用瞬间分离达到发动机正常的需要。且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强制节油器控制进入内燃机的油量,使发动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进油量更加合理,减少了燃油的使用量,同时减少了废弃的排放,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强制节油器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强制节油器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强制节油器立体正视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左视图。
图6是图3的后视图。
图7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8是图6的B-B剖视图。
图9是图6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良元,未经李良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41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种植浮盘制品吹塑成型工艺
- 下一篇:退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