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向铜锁体热挤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04471.2 | 申请日: | 2012-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6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陆颂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鄞州剑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25/02 | 分类号: | B21C25/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10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向 铜锁 挤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挤压模具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轴向铜锁体热挤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有一种轴向铜锁体21,它的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一个圆柱头21.1和圆柱形锁身21.2,轴向铜锁体21内设有用于安装锁芯的不规则孔,所述不规则孔包括直径较小的小圆柱孔21.3和直径较大的大圆柱孔21.4,所述大圆柱孔21.4一侧还连接有方孔21.5,所述大圆柱孔21.4与小圆柱孔21.3之间通过设有过渡斜面21.6,所述方孔21.5与过渡斜面21.6连接处设有过渡的弧面21.7。现有加工所述轴向铜锁体是采用压铸工艺,但压铸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轴向铜锁体的过渡斜面21.6和弧面21.7不易压铸出来,需要后续切削加工,造成生产效率不高;压铸出的轴向铜锁体表面毛刺较多,内部容易出现气孔等,使得产品质量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的轴向铜锁体热挤压模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轴向铜锁体热挤压模具,它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自上而下依序连接的模柄、上模板、上模垫板、设有上凸模的上固定板、弹性体、脱料垫板,所述脱料垫板上设有第一孔,上凸模下端穿过弹性体与第一孔滑配合,所述下模包括设有下凹模的凹模套、设有动模的动模套、下固定板、下模垫板、下模板和设有顶杆的顶杆固定板,所述凹模套、动模套、下固定板、下模垫板和下模板自下而上依序连接,所述顶杆下端与顶杆固定板连接,所述顶杆依次穿过下模板、下模垫板和下固定板其上端与动模相抵,所述动模与设在动模套上的倒T型孔滑配合,所述上凸模从上往下依次设有导向孔和第一成型孔,所述下凹模上设有第二成型孔,所述导向孔与下端抵在下模垫板、上端穿过动模且凸出第二成型孔的下模芯的圆柱头滑配合,所述下模芯还包括由圆柱杆和设在圆柱杆一侧的方杆构成的芯杆,所述芯杆中的圆柱杆与柱头连接处设有斜面,所述芯杆中的方杆与斜面连接处设有圆弧面。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采用铜管作为原材料,加工时,首先将铜管加热,套在下模芯上,然后上模与下模合模,下模芯上端的圆柱杆滑入导向孔中,铜管上部先进入第一孔,合模继续,动模向下运动至倒T型孔下止点,而弹性体在合模过程中被压缩,使上凸模下端在合模过程中一直能够向下运动,上凸模停止向下运动后合模将会继续,铜管亦将被进一步挤压,这样在第一成型孔、第二成型孔、下模芯和动模形成的成型腔中,铜管被挤压成型为所需形状,即轴向铜锁体,开模后,顶杆固定板上移带动顶出杆向上顶动动模,动模将产品顶出,从而完成产品脱模。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结合上述技术方案和工作原理可知,各部件相互协调配合能够实现轴向铜锁体的热挤压成型,且轴向铜锁体上的倒角等都能通过热挤压模具挤压出,提高了生产效率高,通过热挤压过程中加热后的铜件有重新结晶的过程,产品密度增加,毛刺和气孔减少,提高了产品质量。
作为优选,所述动模上端直径小于第二成型孔的直径,动模上端直径等于或小于第二成型孔的直径才能在脱模时动模在顶杆作用下上移将产品顶出,但动模上端直径等于第二成型孔的直径时动模上端与第二成型孔直接的摩擦力更大,顶出产品需要更大的顶出力;而动模上端直径小于第二成型孔的直径时,动模上端与第二成型孔直接的摩擦力减小,需要的顶出力减小。
作为改进,所述上模上设有四根导柱, 所述下模设有导柱孔,所述导柱上端固定在上固定板上,所述导柱下端依次穿过弹性体、脱料垫板与导柱孔滑配合,一般的模具在合模时通过上模上的导柱和下模上的导套配合来导向,本发明中直接将上模的导柱与下模的导柱孔配合,省去了导套,结构更简单、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轴向铜锁体热挤压模具加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轴向铜锁体热挤压模具的开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轴向铜锁体热挤压模具脱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产品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鄞州剑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鄞州剑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44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器件、发光器件封装以及照明单元
- 下一篇:飞行器的上行链路上的传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