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肥药双效生物有机肥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07075.5 | 申请日: | 2012-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8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双来;胡诚;乔艳;陈云峰;刘东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F11/08 | 分类号: | C05F11/08;C05F1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帅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0 | 代理人: | 朱必武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作物 病害 肥药双效 生物 有机肥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有机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肥药双效生物有机肥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农怍物土传病害是分布广、危害重、 难以防治的作物病害。在世界各国普遍发生,我国尤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常年发病面积达600多万公顷。下面仅以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烟草黑胫病、烟草青枯病为例加以说明。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 Disease)是由棉花枯萎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ium f. sp. Vasinfectum)引起的,是危害严重的毁灭性棉花病害之一,当环境条件有利于枯萎病发生的情况下可导致棉花的大幅度减产。我国在三十年代初期由于引进美棉未经检疫和种子消毒即分各地种植,随同种子传入的棉花枯萎病,目前已扩展到全国大部分棉区,成为棉花生产中的严重病害问题。此病最早于1892年在美国发现,以后随棉种调运而迅速扩散蔓延,目前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均有发生。我国于1934年在江苏南通和上海川沙等县最早发现此病,20世纪70-80年代初期,遍布全国各主要产棉区,并形成严重危害,估计每年因此病损失皮棉200万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大量抗病品种的推广,枯萎病在我国南北棉区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棉区发生仍然较重,其中特别是新疆棉区常造成大片死亡,仍是棉花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棉花枯萎病在我国仍有扩展蔓延的趋势,有病田的棉花生产迫切需要解决棉花枯萎病的防治问题。
棉花黄萎病(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Disease)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它们都属于半知菌亚门轮枝菌属真菌,寄主范围广,防治难度大,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也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之一。从1891年美国首次发现到如今,已遍布世界各主要产棉区。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后随棉种调运不断扩大。1973年普查,全国枯、黄萎病发生面积36.98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0%;1977年发展为57.24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2.12%;1979年增至71.17万hm2 ,占统计棉田的18.2%;1982年扩展到148.2万hm2,占当年植棉面积的31.26%;其中纯黄萎病田面积13万hm2,占病田面积的8.7%;截止20世纪80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县(市)。进入90年代,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有些重病田病株率高达80%-90%,并出现成片病株落叶成光秆的棉田,损失相当严重。据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为200万担。黄萎病为害棉花造成的损失程度因症状类型、发病早晚及受害程度而不同,现蕾开花期发病损失率可达70.9%-88.8%;盛花期发病损失率为41.6%-48.6%,落叶型和急性萎蔫型黄萎病株易死亡,损失更重。发生枯黄萎病,棉花的品质显著下降,轻则减产10%,重则减产30%-50%,棉花黄萎病已成为我国棉花持续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从棉花枯黄萎病病害调查、危害损失测定、发病动态规律、病原菌和病原菌致病机理、抗病机制及综合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防治棉花枯黄萎病主要依靠抗病品种,但在目前尚缺少优良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都不失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但是枯黄萎病病原菌能通过土壤和流水作近距离传播,还能通过棉种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故病害传播速度极快。常规的化学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棉花枯黄萎病,但其成本高、效果差、农药毒性大,残留高,对环境存在污染等不足限制了其普遍推广。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培育出对枯萎病菌与黄萎病菌同时有拮抗作用的生物制剂,才是控制棉花枯、黄萎病危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化学防治虽然具有见效快,但是毒性大,病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容易污染环境。生物防治兼具高效、无毒、无残留和成本低等特点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70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棚温度调节窗的窗扇
- 下一篇:环己磺菌胺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