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增强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308947.X 申请日: 2012-08-28
公开(公告)号: CN102797334A 公开(公告)日: 2012-11-28
发明(设计)人: 吴伯明 申请(专利权)人: 吴伯明
主分类号: E04F13/075 分类号: E04F13/075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13115 江苏省常州市***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三维 增强 保温 装饰 一体化 复合板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三维增强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板包括有装饰层(100)、三维网格织物层(200)和填充物(300),填充物(300)灌注充满在三维网格织物层(200)中,装饰层(100)置于三维网格织物层(200)的上方;

装饰层(100)为铝板、石材板或者碳酸钙板;具体地石材板可以是仿大理石板、仿花岗岩板、仿真石漆板。

填充物(300)为水泥、膨润土、玻璃微珠等为主的原材料,高温下不会燃烧且没有有毒氯体释放的材料。具体地,填充物(300)为50~85重量份的水泥、5~20重量份的砂、10~30重量份的膨润土组成。具体地,填充物(300)为50~80重量份的水泥、5~15重量份的砂、10~30重量份的膨润土、1~5重量份的玻璃微珠组成。

该三维网格织物包括有上层织物组织(1)、下层织物组织(2)和支撑织物组织(3);

所述上层织物组织(1)的结构:将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二纬纱(102)、上层第三纬纱(103)、上层第四纬纱(104)、上层第五纬纱(105)、上层第六纬纱(106)、上层第七纬纱(107)、上层第八纬纱(108)、上层第九纬纱(109)、上层第十纬纱(110)、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层第十二纬纱(112)和上层第十三纬纱(113)在幅长方向上按上层等间距D阵列排布;

上层第一经纱(151)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二经纱(152)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二经纱(152)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三经纱(153)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三经纱(153)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四经纱(154)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五经纱(155)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六经纱(156)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六经纱(156)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七经纱(157)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七经纱(157)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上层第八经纱(158)的一端上浮于上层第一纬纱(101),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上浮于上层第三纬纱(103)、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上浮于上层第五纬纱(105)、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上浮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上浮于上层第九纬纱(109)、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上浮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上浮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第一跨位经纱(11)的一端置于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一跨位经纱(11)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第一跨位经纱(11)在沿幅长方向上如此循环跨位,既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第二跨位经纱(12)的一端置于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二跨位经纱(12)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第二跨位经纱(12)在沿幅长方向上如此循环跨位,既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跨位至上层第一经纱(151)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跨位至上层第四经纱(154)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第三跨位经纱(13)的一端置于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三跨位经纱(13)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第三跨位经纱(13)在沿幅长方向上如此循环跨位,既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第四跨位经纱(14)的一端置于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四跨位经纱(14)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二纬纱(102);第四跨位经纱(14)在沿幅长方向上如此循环跨位,既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三纬纱(103);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四纬纱(104);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五纬纱(105);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六纬纱(106);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八纬纱(108);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九纬纱(109);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纬纱(110);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一纬纱(111);跨位至上层第五经纱(155)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跨位至上层第八经纱(158)的外侧、且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

所述下层织物组织(2)的结构:将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二纬纱(202)、下层第三纬纱(203)、下层第四纬纱(204)、下层第五纬纱(205)、下层第六纬纱(206)、下层第七纬纱(207)、下层第八纬纱(208)、下层第九纬纱(209)、下层第十纬纱(210)、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和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在幅长方向上按下层等间距D阵列排布;

下层第一经纱(251)的一端上浮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一经纱(251)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上浮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下沉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上浮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下沉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上浮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下沉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上浮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下沉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上浮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下沉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上浮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下沉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上浮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下沉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上浮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下沉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上浮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下沉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

(221)、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下沉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二经纱(252)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二经纱(252)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上浮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上浮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三经纱(253)的一端上浮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三经纱(253)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上浮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下沉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上浮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下沉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上浮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下沉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上浮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下沉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上浮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下沉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上浮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下沉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上浮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下沉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上浮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下沉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上浮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下沉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下沉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四经纱(254)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四经纱(254)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上浮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上浮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五经纱(255)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五经纱(255)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上浮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上浮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六经纱(256)的一端上浮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六经纱(256)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上浮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下沉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上浮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下沉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上浮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下沉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上浮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下沉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上浮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下沉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上浮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下沉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上浮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下沉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上浮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下沉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上浮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下沉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下沉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七经纱(257)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七经纱(257)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上浮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上浮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下层第八经纱(258)的一端上浮于下层第一纬纱(201),下层第八经纱(258)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下沉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上浮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下沉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上浮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下沉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上浮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下沉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上浮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下沉于下层第十纬纱(210)、上浮于下层第十一纬纱(211)、下沉于下层第十二纬纱(212)、上浮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下沉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上浮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下沉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上浮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下沉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上浮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下沉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20)、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二纬纱(222)、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三纬纱(223)、下沉于下层第二十四纬纱(224)、上浮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

所述支撑织物组织(3)的结构:第一连接纱(31)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第一连接纱(31)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且第一连接纱(31)从所述下层织物组织(2)引导至所述上层织物组织(1)时,第一连接纱(31)置于上层第二经纱(152)与上层第三经纱(153)之间;

第二连接纱(32)的一端下沉于下层第一纬纱(201),第二连接纱(32)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下层第二纬纱(202)、下沉于下层第三纬纱(203)、上浮于下层第四纬纱(204)、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上层第四纬纱(104)、下沉于第五纬纱(105)、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下层第十三纬纱(213)、上浮于下层第十四纬纱(214)、下沉于下层第十五纬纱(215)、上浮于下层第十六纬纱(216)、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上层第十纬纱(110)、下沉于第十一纬纱(11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五纬纱(225);且第一连接纱(31)从所述下层织物组织(2)引导至所述上层织物组织(1)时,第二连接纱(32)置于上层第二经纱(152)与上层第三经纱(153)之间;

第三连接纱(33)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三连接纱(33)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且第三连接纱(33)从所述下层织物组织(2)引导至所述上层织物组织(1)时,第三连接纱(33)置于上层第六经纱(156)与上层第七经纱(157)之间;

第四连接纱(34)的一端下沉于上层第一纬纱(101)、第四连接纱(34)的另一端沿幅长方向进行上浮于上层第二纬纱(102)、下沉于下层第五纬纱(205)、上浮于下层第六纬纱(206)、下沉于下层第七纬纱(207)、上浮于下层第八纬纱(208)、下沉于下层第九纬纱(209)、上浮于上层第六纬纱(106)、下沉于上层第七纬纱(107)、上浮于上层第八纬纱(108)、下沉于下层第十七纬纱(217)、上浮于下层第十八纬纱(218)、下沉于下层第十九纬纱(219)、上浮于下层第二十纬纱(210)、下沉于下层第二十一纬纱(221)、上浮于上层第十二纬纱(112)、下沉于上层第十三纬纱(113);且第四连接纱(34)从所述下层织物组织(2)引导至所述上层织物组织(1)时,第四连接纱(34)置于上层第六经纱(156)与上层第七经纱(157)之间。第一连接纱(31)与第二连接纱(32)在上层织物组织(1)和下层织物组织(2)中的连接形式相同。第三连接纱(33)与第四连接纱(34)在上层织物组织(1)和下层织物组织(2)中的连接形式相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伯明,未经吴伯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894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