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井高温地质条件下避难硐室的支护保温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9584.1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8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闫红新;秦强;陆传宗;马乾坤;吴双白 | 申请(专利权)人: |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23004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井 高温 地质 条件下 避难 支护 保温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山领域紧急避险避难硐室的支护保温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深井高温地质条件下避难硐室的保温结构。
背景技术
井工开采的矿井常常需要配置紧急避险避难硐室。该避难硐室为一密闭空间,用于矿山事故发生后,为避难人员提供临时躲避场所。硐室配备氧气供应与调节、空气净化、气幕、温度与湿度调节、应急照明、通信、食品、水等人员避险生存所需的基本配置。部分矿井由于存在深井高温地质条件,大量岩温地热将会透过避难硐室的支护结构层传输到避难硐室内部,此时常规的降温方式很难以足够的降温功率达到调节硐室内温度使人体可以接受。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井高温地质条件下避难硐室的保温结构,其可大幅减少高温岩石传输到避难硐室内的热量,减轻空调的降温负荷。
本发明为实现其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深井高温地质条件下避难硐室的支护保温结构,包括砌筑在围岩周边的混凝土结构层,在所述混凝土结构层内侧设置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厚度50~300mm。所述保温层采用聚氨酯保温材料,通过紧固件组件和护板固定在所述混凝土结构层内侧。
所述保温层也可采用发泡水泥预制砌块,通过紧固件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混凝土结构层内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使高温岩石的热量不易传导至避难硐室内,这样,避难硐室需要空调降温的热负荷将明显减少,通过常规的降温方式实现调节硐室内温度至人体接受的温度将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深井高温地质条件下避难硐室剖面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避难硐室的A-A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中,1、保温层;2、混凝土结构层;3、避难硐室生存室;4、设备间;5、空调;6、过渡室;7、墙体;8、防爆阻燃密闭门,9、锚杆;10、钢筋网;11、紧固件组件;12、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深井高温地质条件下避难硐室剖面俯视示意图:该避难硐室为一解决深井高温地质条件下密闭空间,用于矿山事故发生后,为避难人员提供临时躲避场所。由避难硐室生存室3、设备间4和过渡室6构成;避难硐室生存室3内设空调5;过渡室6由墙体7隔成;墙体7上设防爆阻燃密闭门8。为减少岩温传递到避难硐室内的热量,减少空调的负荷,避难硐室的支护保温采用复合式结构,在混凝土结构层2内侧设置保温层1,即在避难硐室内表面敷设保温材料,将高温岩石与避难硐室隔离,这样,避难硐室需要空调降温的热负荷将明显减少,通过常规的降温方式实现调节硐室内温度至人体接受的温度将成为可能。
图2为避难硐室断面结构示意图。硐室支护采用混凝土结构层和保温层双层复合式结构。保温层采用阻燃且轻质的聚氨酯保温材料。采用紧固件组件11和护板12固定。
或采用发泡水泥预制砌块,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保温层敷设在除门以外避难硐室内表面。
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一
避难硐室周边围岩先采用锚杆9和钢筋网10及喷层进行锚网喷支护,再砌筑混凝土结构层2,保证硐室形状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岩温条件和避难硐室要求的生存环境温度,初步确定保温层厚度50~300mm。设计时初选厚度具体值,根据聚氨酯材料参数计算传热,并选型降温设备。根据设备选型结果,优选保温厚度、设备选型匹配技术方案。
保温层施工时,采用模板,将聚氨酯材料敷设到硐室的内表面。待材料成型后,为保证保温材料不至落下,采用紧固件组件和护板固定。
实施例二
避难硐室周边采用锚网喷、混凝土施工等办法,保证硐室形状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岩温条件和避难硐室要求的生存环境温度,初步确定保温层厚度50~300mm。设计时初选厚度具体值,根据保温材料即发泡水泥预制砌块参数计算传热,并选型降温设备。根据设备选型结果,优选保温厚度、设备选型匹配技术方案。
保温层施工前,根据硐室的形状预制发泡水泥保温砌块,或向专业的建筑保温材料定制。施工时,将发泡水泥预制砌块采用紧固件组件固定安装即可。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有多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发明思想和原则之内,作出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未经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95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