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10336.9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78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唐新德;庞来学;朱强强;张晓;孔祥利;曲恒辉;王彬;李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交通学院 |
主分类号: | C09D163/00 | 分类号: | C09D163/00;C09D7/12;B05D5/08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王绪银 |
地址: | 25002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疏水 表面 涂层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特种复合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超疏水表面是指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o,而滚动角小于10o的表面。由于超疏水表面与水滴的接触面积较小,水滴极易从表面滑落,因此超疏水表面不仅具有自洁功能,而且在微流器件、防电流传导、防腐、防雾、防霉、防雪、防霜、防霜冻、抗结冰、防粘附和防污等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超疏水表面具有低表面能和高表面糙度,通过对化学组成与表面结构形态的调控可得到超疏水表面。
目前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化学刻蚀法、相分离法、电极沉积法、模板法、溶胶-凝胶法、等离子处理和自组装等,但是这些技术普遍存在步骤繁琐、费时以及制备面积有限等缺点,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通过简易方法大面积制备超疏水表面涂层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由纳米碳酸钙、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材料的组分及含量以重量份计,为:
纳米碳酸钙 1~95份,环氧树脂 1~50份,固化剂 0.1~30份,有机溶剂1~100份;
其中:上述纳米碳酸钙的粒径为20~500nm;上述固化剂是环氧树脂固化剂T31(天津三和化学有限公司生产);上述有机溶剂是甲苯或丙酮或其任意体积比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涂层材料的组分及含量以重量份计,优选为:
纳米碳酸钙 17~68份,环氧树脂 8~17份,固化剂 8.5~17份,有机溶剂40~70份。
上述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中:所述纳米碳酸钙的粒径优选为20~100nm。
上述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中:所述纳米碳酸钙的粒径最优选为40~60nm。
上述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中:所述有机溶剂优选是甲苯与丙酮按体积比为6~9:1~4的混合物;最优选是甲苯与丙酮按体积比为2:1的混合物。
本发明所述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计称取组份,先将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溶解于设定体积的有机溶剂中,超声分散均匀,同时将纳米碳酸钙超声分散于设定体积的溶剂中,然后将二溶液混合,超声分散均匀,即得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
本发明所述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用的方法是将制得的 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利用刷涂方式附着于基体表面,室温干燥24h~48h,即在基底表面形成一层超疏水表面涂层。
本发明充分利用了无机纳米化合物和聚合物的优点,制备出的超疏水涂层达到了防水防潮、自清洁和抗结冰等多种功能。将其涂制于基质表面,基质表面充分实现了防水防潮、自清洁和抗结冰能力,适用于纺织、交通和电力等行业。同时,本发明所述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制备方法具有简单、实用、成本低和方便等优点,易于大规模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易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列实施例将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将0.25g环氧树脂与0.125g环氧树脂固化剂T31 (天津三和化学有限公司生产)溶于2mL溶剂(甲苯:丙酮 = 2:1,体积比)中,超声分散均匀;同时称取1g纳米碳酸钙,超声分散于3mL溶剂(甲苯:丙酮 =2 :1,体积比)中。将上述两种混合物快速混合,超声分散均匀,即得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将其刷涂于玻璃板表面,在室温下干燥24h,即在基底表面形成一层超疏水表面涂层。测试其水接触角。见表1。
实施例2
将0.17g环氧树脂与0.085g环氧树脂固化剂T31(天津三和化学有限公司生产)溶于2mL溶剂(甲苯:丙酮 = 2:1,体积比)中,超声分散均匀;同时称取1g纳米碳酸钙,超声分散于3mL溶剂(甲苯:丙酮 = 2:1,体积比)中。将上述两种混合物快速混合,超声分散均匀,即得超疏水表面涂层材料。将其刷涂于玻璃板表面,在室温下干燥24h,即在基底表面形成一层超疏水表面涂层。测试其水接触角。见表1.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交通学院,未经山东交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03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