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文书的送达及回证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10965.1 | 申请日: | 2012-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1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金梦龙;杨家宏;宋东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宏中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文书 送达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信息技术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文书的送达及回证方法。
背景技术
在司法实务中,“送达难”一直是影响审判效率,消耗司法成本的一道难题。民事诉讼法规定,邮寄送达是办案人员针对直接送达困难的当事人较常采用的一种方式,然而,邮寄送达在方便办案人员的同时,也存在效率低、易遗失、实际签收人和收件人不一致等弊端。
送达对于法院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在送达过程中是否将文书送达给受送达人并确认收到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最传统的送达是以邮递的方式进行送达,即耗费了人力又耗费财力和时间。随着信息化普及和应用,电子送达作为一种新型的送达方式已经得到法院和受送达人的认可,现有的电子送达方式主要有电子邮件的方式,通过第三方的电子邮件服务器发送发院标准的电子文书。
现在有的电子邮件送达(如图1)的现状是,当用户接受电子送达这种方式后,所有通知类的文书都以电子的方式进行送达。电子邮件有好几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用于搭建分布式电子邮件系统的基本架构一邮局协议(PO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和Internet消息访问协议。首先用户需要注册一个可靠的电子邮件。然后递交给法院,然后法院按照指定电子邮件地址给用户发电子文书。
目前,真对法院电子送达的两种方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数据的安全,合法性和法院需要的电子回执。
邮件的方式进行送达:
1.数据不安全:分散于不同的邮件服务器、上传和下载均无认证、无加加密、无保全;
2.合法性有缺陷效率低:无时间验证(依赖服务器时间,若邮箱自动回复则无法验证),依靠邮件回执,容易被屏幕,纠纷产生时依赖服务商提供证据(国外邮件服务商很难获得)、内容完整性无法验证;
3.不是专用送达技术:电子邮件并不是专为电子送达而产生的。存在邮件延迟、垃圾邮件、邮箱故障等问题。
4.另外法院端不清楚用户是否查看了电子邮件或者下载了电子文书,必须要有电话回访才能得知道用户是否查看和下载的电子文书,而且法院必须有专门的法官从事信息的回访和记录。使法官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子文书的送达及回证方法,解决了法院在发送电子文书过程的数据安全、合法高效性;并在发送之后不需要法官的参与就能够得知用户是否查看和下载电子文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它的送达流程为:(1)当事人在立案时选择接受电子送达,并阅读告知书和签署确认书;(2)上传文书:各案件分配到业务庭后,负责送达的工作人员根据确认书选择电子送达、传统传送;(3)发送短信:对选择使用电子送达的当事人,待各文书生成后,在每天固定的时间进行录入,集中发送,凡是已录入并发送的案件,系统会用黑色字体将案件状态标识为“已发送”;(4)收送达人下载并登陆客户端,进行电子签名,然后下载或查阅法律文书;(5)送达完成:受送达人已经查阅或下载的电子书,系统会用红色字体将案件状态标识为“已送达”,对“已送达”的案件,可打印送达回执后入卷归档。
所述的送达流程(2)的具体步骤为:通过加密通道上传至专用服务器;生产Hash值供验证并自动保全。
所述的送达流程(3)采用加密客户端送达,身份认证(电子签名)加密通信、送达内容保全,保证数据安全、统一送达服务器。
本发明的送达优势:数据安全性:采用加密客户端送达,可保证数据安全、统一送达服务器;合法高效性:时间准确有效时间戳保证送达时间的准确性、返回有效回执包含送达人信息和电子签名的回执的有效性、内容客观完整:Hash值和MD5验证内容的完整性;本发明专用的送达技术:专用客户端传送,无丢失风险,人性化、规范化送达客户端,彰显司法权威与形象,而且法院不需要进行电话回访就可知道用户是否下载并打印回执。
本发明运用专业的保全技术保证了电子送达的数据安全而且能够及时的向法官提供电子回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的背景技术的电子邮件操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宏中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金宏中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09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释散地震波的框架建筑工程结构体系
- 下一篇:超材料和超材料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