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11048.5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6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志保田裕司;福岛公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B1/015 | 分类号: | A61B1/01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管路 切换 装置 内窥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窥镜的送气/送水按钮等的流体管路切换装置以及采用了该流体管路切换装置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内窥镜被利用在插入人体等的生物体内来进行内脏器官的诊断或检查等当中。
内窥镜基本上由插入人体的插入部、进行插入部的操作或送气/送水等的内窥镜的操作的操作部、与送气机构、吸水机构,吸引泵等连接的连接器(LG(Light Guide)连接器)、及将连接器、操作部及插入部连接的通用软线(LG软性部)等构成。
另外,插入部具有:装入有具有CCD传感器的摄像单元或照明透镜等的前端部;基端侧的长条状的软性部;设置在前端部与软性部之间且根据内窥镜的操作部中的操作来弯曲的转向部。
如前所述,在插入部的前端部装入有具有CCD传感器等的摄像单元、用于将光导(光纤)的前端部及光导所传播的光向检查部位照射的照明透镜(观察窗)等。
进而,在插入部的前端部还设有用于将活组织检查钳子等的处置工具插入被处置部的钳子孔(钳子通道)、或者用于进行照明透镜或被处置部的清洗、使体腔膨胀而使观察视野变宽用的送气等的送气/送水喷嘴(送气通道)。
在具有采用了送气/送水喷嘴的送气/送水的功能的内窥镜中,一般而言,将可挠性的软管从连接器通过通用软线、操作部及插入部而插通至前端部。通过该软管而将从与连接器连接的送气源或吸水源供给来的空气或水向插入部的前端部供给并喷射出。
另外,在操作部中设有与该软管连通的(流体)管路切换装置,通过对该管路切换装置进行操作,从而能够进行送气及送水的接通/切断。
该管路切换装置作为一例,如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包括与从前述的连接器插通至前端部的软管连接的工作缸和包含沿着该工作缸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地插入的活塞在内的、医生进行操作用的按钮。
在这些管路切换装置中,通过将按钮的活塞插入工作缸,而将按钮承受件固定在内窥镜操作部的规定位置上,由此来构成管路切换装置且将其安装在内窥镜上。
在内窥镜的管路切换装置中,通过按钮的按压(压下)或释放、形成在按钮及按钮头上的空气排出孔的闭塞或释放等的、利用了按钮头的按钮的操作,从而能够进行送气的接通/切断、送水的接通/切断、送气和送水的切换等。
另外,在活塞的外周上安装有将工作缸和活塞之间的空间沿着轴线方向分离的大致圆筒状的填料(密封构件)。
在管路切换装置中,通过该填料将在工作缸与活塞之间的空间中所形成的水及空气的流路分离,且基于按钮的操作来进行对于与工作缸连接的软管的管路切换装置内的流路的切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947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006822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管路切换装置中,在通过按钮的操作使活塞移动时,当填料与形成在工作缸上的连接孔(连接有流体管路的孔)接触时,会对填料附加有损伤。因此,如专利文献2那样,通过在与借助按钮的操作而使填料移动的区域不同的位置形成连接孔,以使填料不与连接孔接触。
不过,在内窥镜装置中,在每次进行基于内窥镜的检查时需要进行内窥镜的清洗。在进行内窥镜的清洗时,将活塞(按钮)从工作缸卸下来进行清洗,并在清洗之后再次将活塞(按钮)组装入工作缸中。
在内窥镜装置中,由于进行活塞的装卸的频率多,故在为了进行内窥镜的清洗而进行活塞的装卸时,当填料与形成在工作缸的内径上的连接孔接触时,仍然会对填料附加损伤,导致密封性能的降低或者填料的断裂,从而有可能无法进行适当的管路的切换。
但是,在活塞的装卸时,并未考虑到填料与形成在工作缸上的连接孔接触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供一种利用在内窥镜的送气/送水按钮等中的流体管路切换装置,在内窥镜用的流体管路切换装置中,在对活塞进行装卸时,防止活塞的填料与形成在工作缸上的连接孔接触,防止填料的损伤带来的密封性能的降低或者填料的断裂,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管路的切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10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