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材黑化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13117.6 | 申请日: | 2012-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4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彭万喜;徐士强;邓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M1/06 | 分类号: | B27M1/06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邓建辉 |
地址: | 410004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竹材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竹材黑化的加工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竹材制造黑化竹材板的方法。
背景技术
竹材是世界著名的速生丰产植物之一,也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首选的速生造林植物之一。目前,竹材主要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特别是中国、印度、日本、缅甸等国大量种植竹材人工林,面积达2000万公顷,年产竹材1800万吨。我国竹林面积超过1万公顷的县(市)有130多个,总面积达700万公顷。竹材人工林成材周期短、产量高、干形通直,材质密实,纤维细长,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地板、刨花板、纤维板、凉席、制浆造纸、工艺品等,年产值达数百亿元。然而,竹材存在着物理力学性能各向异性大、中空结构等缺陷,导致竹材加工利用效率低而产生严重资源浪费,且在加工、贮存、运输、使用中易发生霉变腐朽,难于在高端产品上应用。若竹材经黑化自结合处理后,可广泛用于野外工程、景观家具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还可制成飞机、汽车、船舶等产品的机械零部件,是解决竹材加工中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的关键。
在竹材胶合加工领域中,主要有二种技术路线:一是将树脂胶黏剂浸入竹材中,依托树脂的链接性而促使竹材胶合,但竹材质地致密,树脂难于浸入,导致竹材胶合效果不佳;二是将树脂胶黏剂与木材(竹材)均匀混合,通过挤塑、模压、注射等工艺成型,即竹质复合材,而研制出的竹质复合材因界面融合性差而难于工业化利用,同时,胶黏剂添加量至少为12%、价格是竹原料3~5倍,导致成本大幅增加,而产品价值增效不明显。为了同时解决竹材黑化自结合效果和加工成本,开展竹材细胞壁黑化的研究是实现竹材高效加工产业化的关键。在国家林业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湖南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支持下,本发明申请人在竹材自塑化基础上,继续开展竹材黑化加工技术研究,拓展竹材结合途径,已发现无氧条件下竹材具有黑化的特性,并发明了该项技术,该工艺易于实现、操作方便,实现了竹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增加竹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于实现、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的竹材黑化的加工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竹材黑化的加工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备料:将竹材、竹材加工剩余物粉碎成10目以下的竹粉,按质量比m竹粉:m黑化剂=100:0.1~100:0.5,将竹粉与黑化剂进行均匀混合,得到竹粉原料;其中竹粉含水率为55%~70%;黑化剂是由钼酸铁、硼酸锌、聚磷酸铵、二氧化钛按质量比m钼酸铁:m硼酸锌:m聚磷酸铵:m二氧化钛=(1~2.5):(0.5~1.5):(2~5.5):(5~7.5)混合而成;
(2)黑化成型:竹粉原料均匀铺装到不锈钢模具中,然后开始升温、升压,当温度升至180℃~210℃、压力升至3MPa~5MPa时,保压保温30分钟~70分钟,然后保持压力,停止加热,进行缓慢冷却至室温,卸除压力,即得到黑化竹材板;其中铺装中,竹粉原料铺装面不能超过距不锈钢模具上口1.5厘米的水平面;冷却时间不低于10小时;不锈钢模具根据产品形态设计制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竹材黑化的加工方法,易于实现,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产品具有黑色硬质塑料的理化性能和加工性能,拓宽了竹材加工利用途径,同时实现竹材资源经济较大化利用,可增加林农收入,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该发明将能产生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给出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清楚地理解本发明,但下述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竹材黑化的加工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备料:将竹材、竹材加工剩余物粉碎成10目以下的竹粉,按质量比m竹粉:m黑化剂=100:0.1,将竹粉与黑化剂进行均匀混合,得到竹粉原料;其中竹粉含水率为55%;黑化剂是由钼酸铁、硼酸锌、聚磷酸铵、二氧化钛按质量比m钼酸铁:m硼酸锌:m聚磷酸铵:m二氧化钛=1:1.5:2:6混合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未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31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