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15506.2 | 申请日: | 2012-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6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高麟;汪涛;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3/06 | 分类号: | C10B53/06;C10B49/02;C10G1/00;C10K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页岩 干馏 系统 | ||
1.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包括干馏反应装置(1)和冷凝回收系统(3),其特征在于:所述干馏反应装置(1)的干馏产物释放端(A)与冷凝回收系统(3)的干馏产物接收端(B)之间通过气体除尘系统(2)相连,该气体除尘系统(2)至少包括第一气体净化单元(210),所述第一气体净化单元(210)采用过滤精度在0.01至80微米的多孔过滤材料为过滤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净化单元(210)采用过滤精度在0.1至10微米的多孔过滤材料为过滤元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除尘系统(2)还包括按除尘净化方向设置在第一气体净化单元(210)前端的第二气体净化单元(220),所述第二气体净化单元(220)采用机械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中的一种或两种。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馏反应装置(1)和气体除尘系统(2)之间设有换热系统(4),该换热系统(4)包括经一换热器(410)热交换连接的第一流路(420)和第二流路(430),所述第一流路(420)为干馏反应装置(1)的油页岩加料通道,第二流路(430)为气体除尘系统(2)的渣料排渣通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馏产物释放端(A)的出口温度确保使第一气体净化单元(210)中的过滤元件可在其多孔过滤材料可耐受的400至800℃的温度区间内进行过滤;并且,所述冷凝回收系统(3)具有对从所述干馏产物接收端(B)进入的入口温度≥350℃且<800℃的干馏产物进行逐级冷凝回收的体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净化单元(210)中的过滤元件可在500至800℃的温度区间内进行过滤;所述干馏产物接收端(B)的入口温度≥450℃且<800℃。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10)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412)和外筒(411),所述内筒(412)可转动而外筒(411)固定,当内筒(412)转动时,油页岩从内筒(412)上的油页岩进料口(412J)进入内筒(412)的筒体并逐渐流动至内筒(412)上的油页岩出料口(412C),渣料则从外筒(411)上的渣料进料口(411J)进入外筒(411)与内筒(412)之间并逐渐流动至外筒(411)上的渣料出料口(411C)。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页岩进料口(412J)和渣料进料口(411J)均位于换热器(410)的同一侧,所述油页岩出料口(412C)和渣料出料口(411C)均位于换热器(410)的另一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412)的内筒壁和外筒壁上分别设有随内筒(412)的转动而推动内筒(412)中以及内筒(412)与外筒(413)之间的物体向出料方向运动的挤压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页岩干馏制油系统为气体热载体内热式干馏制油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550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