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身全面均衡受力空水陆三栖交通飞行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19690.8 | 申请日: | 2012-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5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廷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廷林 |
主分类号: | B60F5/00 | 分类号: | B60F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塘***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身 全面 均衡 受力空 水陆 交通 飞行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行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机身全面均衡受力空水陆三栖交通飞行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飞行器,例如固定翼飞机,由机身、固定机翼、推进螺旋桨和平衡操控尾翼等构成;再如直升机,由机身、主螺旋桨和平衡操控尾桨等构成。其共同之处都是由提供升力的机翼和提供前进推动力的螺旋桨构成,或是两者合二为一,如直升机。其不足之处:一是机身受力不均匀,过于集中于飞行器的某一部位。如固定翼飞机,其整机的重量虽然由整个机翼承担,但集中受力却位于机翼与机身相连接的部位;再如直升机,其集中受力位于主螺旋桨与机身相连接之处。为了保证集中受力部位的强度,相对于机身其他部位,集中受力部位就不得不使用特殊材料,或在结构上进行特殊处理,增加了制造的难度和成本;在使用过程中,集中受力部位也容易产生疲劳而损坏,影响飞行安全。二是整体结构尺寸过大,即使是超轻型飞机也是这样。为了保证飞行器的起飞重量,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按照现有空气动力学原理,就必须保证飞行器机翼或螺旋桨有足够大的升力面积,在展弦比有要求的条件下,机翼只能向两侧延伸,使得翼展尺寸过大,也使得这些飞行器只能在特定场地起降,这也是一些飞行器虽然可以在水面上起降,但却不易在正常使用的公路上起降,更不能在正常使用的公路上行驶的主要原因,所以目前市场上尚未见到既能在空中飞行,又能在水面行驶,还可以在公路上行驶的真正的三栖交通飞行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内容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案和结构,既可以使飞行器整体结构受力均衡,降低飞行器生产制造的难度和成本,提高其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也可以实现飞行器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小巧,方便地在空中飞行,或在水面和公路上行驶。
机身全面均衡受力空水陆三栖交通飞行器,其整体结构包括机身、涵道螺旋桨、固定机翼、驾驶操控室、浮力桶和车轮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飞行器机身上部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列涵道螺旋桨,在机身顶部位置安装有一组固定机翼,垂直升降时,升力由两列涵道螺旋桨提供,水平飞行时,两列涵道螺旋桨提供飞行器前进的推动力,升力由一组固定机翼提供,或由两列涵道螺旋桨和一组固定机翼共同提供。升力和推动力的大小,由发动机转速大小、从而带动涵道螺旋桨桨叶转速的大小来调节。
所述飞行器两列涵道螺旋桨沿飞行器前后方向呈阶梯式排列,即高度上相互错开;机身顶部一组固定机翼沿飞行器前后方向也呈阶梯式排列,即每相邻两个固定机翼之间都有一定的高度差;左右两列涵道螺旋桨各自用一根纵拉杆联为一体,保证各自能同步同角度倾转;涵道螺旋桨与机身连接部位的支承轴为中空结构,使发动机与桨叶相联系的动力轴可以从中空部位通过;驾驶操控室外形与飞机机翼截面形状相仿,既可以减少飞行器前部的迎风阻力和后部的气流涡旋阻力,也可以使飞行器在前行中产生辅助升力。飞行器下部安装有浮力桶和车轮,使其既可以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在陆地上行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飞行器机身整体结构受力均衡。两列涵道螺旋桨位列机身上部左右两侧,每一列在前后和上下两个方向均相互错开,除避免和减少气流相互干扰外,可以实现受力部位在机身两侧的均匀分布;机身顶部位置安装的一组固定机翼,从前至后贯穿整个机身顶部,而且两端分别固定于机身两侧的立板上。以上两种主要升力或推动力装置均匀分布在机身两侧和顶部,而且都在飞行器重心上方;驾驶操控室由于其外形与固定机翼截面形状相仿,在飞行器有水平速度时可以产生一定的辅助升力。以上各种受力综合,使飞行器整体受力均衡。多部位均衡受力,可以使每一部位的受力大大降低,不需要在局部使用特殊材料,或者进行特殊结构处理,可以降低制造的难度和成本;多部位均衡受力,可以减少因局部受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疲劳受损情况的发生,提高了飞行器的安全性;多部位均衡受力,可以使飞行器飞行中更加平稳,提高了舒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廷林,未经张廷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96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