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精确估算地层吸收所致时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2298.9 | 申请日: | 2012-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58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合群;刘建红;徐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汤在彦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精确 估算 地层 吸收 所致 时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勘探技术,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提高成果保真性的一种快速精确估算地层吸收所致时差的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及天然气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勘探目标的形态、埋深以及内部结构、含油气性等的确定以及地层速度、静校正等地震数据处理过程等,都离不开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所以,准确的传播时间对地震数据处理,乃至地震勘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震勘探中,传统做法是通过地震子波的波形(或者波峰时间、波谷时间以及零交叉时)来确定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也就是,人工分别读取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两个不同地点所记录的地震子波的波峰时间、波谷时间或者零交叉时间,并用于代表到达相应接收点的时间,用晚到达点的时间减去早到达点的时间即为两个地点间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此即为传统的人工拾取法);或者通过传播路径上的两个不同地点所记录的地震子波间的互相关函数来确定两个地点间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此即为传统的互相关法)。这些做法所隐含的基本假设是: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子波的形态不发生变化,至少地震子波不同频率分量的传播速度都相同。而事实上,由于地层Q吸收所导致的地震波的频散作用,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不但存在因地层对不同频率分量产生与频率有关的能量衰减而造成的波形变化,还伴随因不同频率分量传播速度的差异所导致的波形变化以及时间延迟。这使得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不能准确反映传播距离,进而对地震数据处理,乃至地震勘探成果构成干扰,使估算地层吸收所导致的时差产生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便易行、运算速度快而且结果准确的快速精确估算地层吸收所致时差的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实现包括如下步骤:
1)以人工方式在探区地层中激发地震波,并在离开激发震源点的两个不同距离处,接收并分别记录两个地震信号并对所记录的地震数据做预处理;
步骤1)所述的预处理包括对地震数据进行观测系统定义、置标签。
2)通过人工拾取或计算机自动获取步骤1)所记录的两个地震信号及地震信号两个接收点之间的传播时间差t;
步骤2)所述的人工拾取是指通过肉眼读取地震信号的起跳时间、波峰时间或波谷时间。
步骤2)所述的计算机自动获取是指通过对两个信号进行互相关或通过类似的方法得到二者之间的时间差t。
3)分别求取步骤1)所记录的两个地震信号的振幅谱,利用步骤2)中的时间差t,用对数谱比法确定出两个接收点间地层段的平均Q值Q;
4)根据步骤2)中所得到的时间差t和步骤3)中得到的平均Q值Q,用下式对地震信号占优的频率段拟合得到两个记录点间地层Q吸收所导致的地震波传播的近似时差值Δt:
式中,ω为圆频率;ωc为给定的参考频率;π为圆周率;
5)把步骤4)求出的近似时差值Δt从步骤2)的时间差t中减去,之后重复步骤3)和4),再次得到两个记录点间地层Q吸收所导致的地震波传播时差值Δ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22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