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海洋保温混输复合软管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29532.0 | 申请日: | 2012-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2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裴整社;刘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24 | 分类号: | F16L11/24;F16L59/02;F16L5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南开区华苑***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海洋 保温 复合 软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海洋复合软管的结构形式,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保温功能的混输复合软管结构的创新。属于海洋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常规的海底输油管道以钢管为主,整体的建造、安装和后续保养工作周期长费用高,近年来国外兴起的钢塑复合软管由于防腐蚀性好、海底地形地貌适应性强、铺设速度快、费用低、不易结蜡并且能够重复利用等优点开始应用到海底油、气和水的输送上来。但是国外海底混输管道结构复杂且安装成本较高,国产软管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功能和结构比较单一,只是开始应用在输水、输气和输送凝固点较高的石油输送上。随着深海油气田的开发,待输送的介质成分和使用工况愈发的复杂,当混输介质中是有的凝固点较低时需要考虑管线的保温,以保证在输送的终端介质不会出现凝管现象。如不采用具有保温结构的软管,只能大幅提高管线进口的温度,因此而产生很高的的管材的原材料选用费用和配套设施费用大幅提高。
本专利申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可以有效解决由于输送介质凝固点较低时可能会出现凝管的现象的保温混输复合软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适用于海洋保温混输复合软管,其能够在海底管线进行油、气、水混输过程中,降低由于管体的热损失造成温降所导致的凝管现象,并可有效地降低因不采用保温层而改用耐高温软管、提高入口温度所产生的高额费用。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海洋保温混输复合软管由内向外依次由骨架层、内衬层、承压铠装层、耐磨层、承拉铠装层、保温层、中间保护层、铠装保护层、保护层组成。其中骨架层由不锈钢作为基材,在扣带机设备的6对成型辊的作用下轧制形成S形的异型钢带,通过6只辊轧成型的胎具共同作用形成连续的互锁结构;内衬层、中间保护层和保护层由挤出机连续挤出热塑性塑料经冷却成型形成;承压铠装层、承拉铠装层和铠装防护层分别由承压钢带和承拉扁钢通过专用缠绕设备缠绕在管体上,缠绕设备配套有绕包机组,可以把带状的耐磨带缠绕在承压铠装层与承拉之间形成耐磨层;保温带由真空玻璃微珠作为分散相分散在聚丙烯基体中的一种带状结构,并缠绕在承拉铠装层和中间保护层之间,形成保温层,其在管体内部是一种连续结构,通过自身较低的热传导系数降低软管总的传热系数,达到保温的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能够在海底管线进行油、气、水混输过程中,降低由于管体的热损失造成温降所导致的凝管现象,并可有效地降低因不采用保温层而改用耐高温软管、提高入口温度所产生的高额费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截面示意图。
其中 1-骨架层;2-内衬层;3-承压铠装层;4-耐磨层;5-承拉铠装层;6-保温层;7-中间保护层;8-铠装保护层;9-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骨架层1由不锈钢带通过扣辊轧成型的复合软管内支撑结构,骨架层1完成之后转序至包覆挤出机挤出一定厚度热塑性塑料(根据设计温度可以是PE、PA或PVDF等),完成内衬层2生产,转序至钢带铠装生产线,通过钢带缠绕设备把厚度0.6-1.3mm、宽度50-80mm的钢带缠绕至内衬层2之外,完成承压铠装层3生产,设备附属的绕包机直接完成耐磨层4的生产,转序至扁钢铠装生产线,通过扁钢缠绕设备把厚度2-5mm、宽度6-12mm的扁钢按照工艺要求缠绕在软管之上,完成承拉铠装层5生产,设备附属的绕包机直接完成耐磨层4的生产,保温层6通过专用绕包设备缠绕在承拉铠装层5之外的耐磨层4上,缠绕的厚度和角度符合一定的工艺要求,中间保护层7、铠装保护层8和保护层9分别按照内衬层2、承压铠装层3和内衬层2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完成以上工序即完成海底保温混输软管的生产。
上述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95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图像检测照明设备
- 下一篇:口蹄疫病毒重组疫苗和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