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活垃圾制肥中小麦专用微生物有机肥配方及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29708.2 | 申请日: | 2012-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6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熊汉夫;杨俊义;蒙汉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熊汉夫;杨俊义;蒙汉康 |
主分类号: | C05G3/04 | 分类号: | C05G3/04;C05G3/02;C05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活 垃圾 制肥中 小麦 专用 微生物 有机肥 配方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活垃圾制肥技术,属农业生产资料肥料生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以生活垃圾为原料的小麦专用微生物有机肥配方及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肥料行业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几十年也在进行演变,新型肥料品种不断涌现,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化学肥料具有养分含量高、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养成了单施化肥的习惯。但是,在获得农作物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因单施化肥造成的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土壤酸化板结,肥力下降,农作物也受到污染,品质降低;后来人们考虑到农作物对主养分氮(N)、磷(P)、钾(K)的综合需求,便把单元素化肥按比例生产成复合肥,这样主要养分N、P、K虽然都有了,但没有考虑各种作物生长的习性及实际需求量的不同,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养分的浪费。例如N、P、K含量各15%即主养分45%的复合肥,用来种小麦,就违背了小麦所需N、P、K的比例为1∶(0.3-0.4)∶(0.6-0.8)的生长用肥习性,不但过多的P、K元素被浪费掉了,还增加了作物种植成本。
随着国家的重视以及人们对化肥危害认识的加深,自2002年国家出台有机肥料标准和微生物肥料标准以来,有机肥料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并初具规模。有机肥料虽然是完全营养肥料,对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质有化肥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是,有机肥料的生产工艺还停留在堆肥阶段,大都没有严格地经过高温矿化发酵形成水溶性有机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没有转化,不利于农作物吸收,主营养低,使用价值不高;有机肥生产的原料来源紧缺,导致市场肥料价格很高。而大量的源源不断的生活垃圾作为原料仅在堆肥法处理垃圾中利用,且没有剔除重金属离子污染,致使肥料难以达标而没有市场;制肥过程中又将遇热易分解而丧失效力的功能性微生物、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土壤调理剂等元素排斥在外,直接影响了肥料应有的功效。
开拓有机肥料的原料来源,注重有机肥料品质和功效;因缺补缺,研发各种作物专用的微生物有机肥,是现代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只有把微生物、有机肥、无机肥、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土壤调理剂相结合而生产新型作物专用肥料,才符合现代农业的用肥需求,也是肥料行业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我们顺应这一发展方向和趋势,以生活垃圾包括餐厨垃圾、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原料,发明了生活垃圾制肥工艺及其配套设施。其工艺流程是,先将分选出塑料和废金属后的垃圾料磨细制浆,然后采取络合沉淀法剔除垃圾中动植物残体所含重金属离子的危害,再经脱水配伍并经高温矿质化反应发酵获得有机原肥,最后经两次元素配位制肥工艺产出生物有机肥。所产肥料经质检机构检验,无重金属危害,有效活菌数、主养分等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标要求。与单施有机肥和单施复合化肥相比较,生物有机肥施用后作物的生长效果显著提高,为进一步研发各种作物专用肥奠定了基础。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现代农业肥料生产和施用开创一条新路子,是在生活垃圾制肥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制小麦专用微生物有机肥的科学配方及生产方法。
发明原理:生活垃圾分选后的有机物料,经剔除重金属离子工艺消除污染后,按照“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要求,进行高温矿质化反应发酵,继而得到腐熟度≥80%的有机原肥(此时原肥中有机质已可形成溶于水的碳水化合物)。依其理化性质,可以调配N、P、K达到≥7%而不影响有机肥的特性,还可以分别调配各种作物特别敏感的有益元素,形成独有的施用效果。由于有机成分大,对微生物没有伤害,所以又可以加入生物制剂、土壤调理剂以及加富载体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而不被土壤生物降解,不被土壤胶体固定,使其和土壤溶液共同形成碳水化合物供作物根部吸收,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熊汉夫;杨俊义;蒙汉康,未经熊汉夫;杨俊义;蒙汉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97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