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肋冷却塔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31033.5 | 申请日: | 201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8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华;徐荣彬;汤东升;马兆荣;彭雪平;陆晓琴;王晓村;刘立威;刘晋超;李乐;卢钦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8C1/00 | 分类号: | F28C1/00;F28F2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谢伟;曾旻辉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废热交换给空气再散入大气的冷却塔,特别是一种加肋冷却塔。
背景技术
冷却塔是一种循环冷却设施,它将携带废热的冷却水在塔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废热传输给空气再散入大气中。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如:电力、石油、钢铁、化工和纺织行业。
冷却塔是以承受风荷载为主的高耸空间薄壳结构,对风载荷极为敏感,在风载荷作用下冷却塔顶部的位移可以达到几十厘米,超过厚度的数倍。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调整风压的分布,降低风荷载对冷却塔的影响,是结构工程师努力的方向,就目前来说,壳体外壁竖向全加肋是其中的主要措施之一。现有技术的加肋冷却塔的缺陷是:施工工期长,尤其对于超大型冷却塔,塔高较高,自身工期较长;塔底及塔顶部分区域,肋对降低风载荷的作用较小,而对施工难度的增加较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施工期短、成本低廉的加肋冷却塔。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加肋冷却塔,包括进风口区域和塔筒,所述进风口区域设置有支柱,所述塔筒通过所述支柱支撑于所述进风口区域之上,所述塔筒的外壳沿所述塔筒的顶部朝向所述进风口区域的方向上依次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上设置有子午肋,所述子午肋沿竖直方向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午肋在所述第二部分上环向均匀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的45%-5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与所述进风口区域的高度之和的1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与所述进风口区域的高度之和的25%-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塔筒的外观呈双曲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午肋的环向间距为2-4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午肋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顶宽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高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的斜边倾角为30度-45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午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冷却塔的塔筒的外壳在竖直方向上从上到下依次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二部分上设置有子午肋,子午肋沿竖直方向上分布,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不设置子午肋。在保证冷却塔稳定安全系数的情况下,明显缩短施工期,有效降低成本。
2、子午肋在所述第二部分上环向均匀分布,保证冷却塔在各种风向时的稳定安全系数不变。
3、第二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的45%-55%,与全加肋冷却塔相比,有效降低了加肋对于冷却塔施工的难度,同时,由于加肋带来的额外工期增加,也有效降低了45%-55%。
4、第一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与所述进风口区域的高度之和的10%-15%,此范围受三向扰流的影响,冷却塔表面加肋技术降低风压效果不显著,且该区域基本与冷却塔塔顶加强区重合,局部稳定安全系数一般较高,不加肋情况下也有很高的稳定安全系数和安全储备,此区域不加肋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缩减工期。
5、第三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与所述进风口区域的高度之和的25%-30%,此范围主要受地面及三向扰流的影响,冷却塔表面加肋技术降低风压效果不显著,且该区域基本与冷却塔塔底加强区重合,不加肋情况下也有很高的稳定安全系数和安全储备,此区域不加肋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缩减工期。
6、沿所述塔筒的顶部的直径方向上的截面呈双曲线,把塔筒做成双曲线状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只在第二部分(塔筒中部)加肋技术适用于现在所有的双曲线冷却塔。
7、子午肋的环向间距为2-4m,由于只在第二部分加肋,子午肋的环向密度可比常规冷却塔的大,增加了稳定安全系数和安全储备。
8、子午肋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顶宽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高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的斜边倾角为30度-45度,子午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加肋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进风口区域,20、塔筒,201、第一部分,202、第二部分,203、第三部分,30、支柱,40、子午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10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摩擦功能的蜗轮减速机的输入轮
- 下一篇:一种换热机组减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