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创连续血压测量装置与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336519.8 申请日: 2012-09-12
公开(公告)号: CN103110431A 公开(公告)日: 2013-05-22
发明(设计)人: 王丛知;郑海荣;钱明;肖杨;李永川;牛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主分类号: A61B8/04 分类号: A61B8/04
代理公司: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代理人: 宋鹰武
地址: 518055 广东省深圳***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连续 血压 测量 装置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连续血压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超声回波测量动脉容积技术与动脉容积补偿法的无创连续血压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心血管病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有超过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有超过300万死者年龄不足60岁。心血管病也一直占据着我国死亡原因的首位。2009年,我国死于心血管病者大约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态势,估计全国患心血管病人数达2.3亿,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 

如何早期预警心血管病的发生,降低恶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是血液动力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众多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或者预警指数中,动脉血压是衡量心血管系统发病危险程度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独立指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症会增加发生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而这两者是心血管病造成猝死和其他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欧洲和中国都已经将对动脉血压的日常监测纳入了针对心血管病的防治指南中。 

在血液动力学研究以及临床手术治疗中,对动脉,特别是大动脉的血压波形的连续测量和监控是至关重要的。连续的血压波形测量,可以提供更多的关于循环系统运行情况的信息,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比较成熟的动脉连续血压波形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有创和无创两大类。在血液动力学研究以及临床手术治疗中,目前大多还是采用有创方法进行动脉血压波形的连续测量。有创血压测量准确性高,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也使患者面临创伤和感染的风险。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生形势的渐趋严峻,以及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无创的连续血压波形测量方法的要求越来越急迫。 

然而现有的无创血压测量方法大多只能给出收缩压、舒张压等离散的数值, 不能给出连续血压波形。有些方法虽然可以给出连续血压波形,但只能用于外周动脉如手指动脉上,而不能应用于大动脉如肱动脉等上,即使勉强应用,测量的准确性也比较低,无法在临床应用中大范围推广。 

现有的可以无创测量连续血压波形的测量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基于tonometer压力传感器的方法;以及基于红外光估测血液容积变化和气囊外部跟踪加压的血液容积补偿法。 

Tonometer法(G.Pressman and P.Newgard,“A Transducer for Continuous External Measurement of Arterial Blood Pressure,”IEEE Trans.on Biomed.Eng.,Vol.10,p73-81,1963和C.Hori,K.Itakura,M.Nogawa,M.Shirakabe,I.Kubota,H.Tomoike,S.Takatani;“Estimation of aortic BP waveform from noninvasive radial tonometry:validation of FFT and ARX methods,”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Vol.3,pl142-1145,30 Oct.-2Nov.1997等),是将一个压力传感器放置在动脉上方,动脉必须相对浅表并且下方有坚固的背景支撑,比如骨骼。垂直于骨骼表面的外部压力被施加于动脉上,通过挤压使其随心跳产生的振动幅度达到最大,这意味着动脉血管壁近似于处于无负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压力传感器测得的连续压力波形可以通过校准放大近似于真实的血管内压力变化。 

但是,该方法要求的测量条件非常苛刻。所测动脉必须相对浅表并且下方有坚固的骨骼支撑,而满足这一条件的动脉很少。此外该方法要求压力传感器必须严格对准所测动脉的中轴线,并且在测量不同患者,或者间隔一段时间重新测量时,都必须重新对数值进行校准,操作非常繁琐。即使如此,它的准确性与有创方法相比也并不高,给临床应用带来很大困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65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