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石墨复合金属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37213.4 | 申请日: | 2012-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8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沛德导热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1/00 | 分类号: | B22F1/00;C22C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6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石墨 复合 金属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金属材料应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热散热用的新型石墨复合金属材料。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类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其工作组件的尺寸越来越小,工作的速度和效率越来越高,其发热量也越来越大,因此不仅要求其配备相应的散热装置,还要确保散热装置具有更强的散热能力,以保证产品性能的可靠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石墨导热散热材料,因其特有的低密度(相对于金属类)和高导热散热系数及低热阻成为现代电子类产品解决导热散热技术的首选材料,石墨散热片可以沿水平、垂直两个方向导热散热,片层状结构可更好地适应任何产品的表面。然而,目前常用的散热装置的外壳多采用金属材料,如铜或铝等,而这些金属材料的导热散热性比石墨散热片差,不能满足产品内部的热量及时的由外壳处导出散去,造成了产品内部热量的不断堆积,时间过长,对产品的性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现有技术中,也存在一些例如在金属外壳的内表面上粘贴石墨散热片等改进措施,该方法虽然可以将产品内部的热量引导到外壳处,但并没有改变外壳的散热性能,热量还是存在产品的内部,达不到比较满意的改进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石墨复合金属材料,以达到获得新型复合材料,并提高其导热散热性能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石墨复合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基体和石墨基体,所述金属基体通过加工呈粉状,所述石墨基体通过粉碎呈粉状,将石墨基体与金属基体充分混合,并将其混合物加热至金属基体呈溶化状态,而后冷却即可。
优选的,所述金属基体的金属材料包括银、铜、铝、铁、钢及其合金。
优选的,所述石墨基体为人工石墨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新型石墨复合金属材料,通过将人工石墨片与金属基体二者的充分混合,使其形成一新型复合材料,该新型复合材料的内部及各个表面上同时具有人工石墨片的导热散热性能,不仅增强了该新型复合材料的导热散热性能,还可及时有效的散出产品内部的热量,保证产品性能的稳定;由于人工石墨片的均匀分布,使得该新型复合材料的导热散热性均衡且稳定,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石墨复合金属材料,包括铜基体和人工石墨片,先将铜基体通过加工使其呈粉状,并放入一容器内;再将人工石墨片通过粉碎机的粉碎呈粉状,将其加入容器内,并搅拌均匀,使人工石墨粉与铜粉充分混合,而后对该混合物加热,使铜至溶化状态,冷却后即可得到该新型复合材料。
实施例二: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石墨复合金属材料,包括铝基体和人工石墨片,先将铝基体通过加工使其呈粉状,并放入一容器内;再将人工石墨片通过粉碎机的粉碎呈粉状,将其加入容器内,并搅拌均匀,使人工石墨粉与铝粉充分混合,而后对该混合物加热,使铝至溶化状态,冷却后即可得到该新型复合材料。
本发明公开的新型石墨复合金属材料,通过将人工石墨片与金属基体二者的充分混合,使其形成一新型复合材料,该新型复合材料的内部及各个表面上同时具有人工石墨片的导热散热性能,不仅增强了该新型复合材料的导热散热性能,还可及时有效的散出产品内部的热量,保证产品性能的稳定;由于人工石墨片的均匀分布,使得该新型复合材料的导热散热性均衡且稳定,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同时,该新型复合材料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廉,且使用效果显著。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沛德导热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沛德导热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72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