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生物饲料发酵剂、秸秆生物饲料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3299.1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2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姜东升;李艳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艳彦 |
主分类号: | A23K1/00 | 分类号: | A23K1/00;A23K1/16;A23K1/14;C12N9/50;C12N9/42;C12N9/26;C12N9/16;C12N1/20;C12N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合德专利事务所 11244 | 代理人: | 王文会;刘榜美 |
地址: | 10003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生物 饲料 发酵剂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饲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秸秆生物发酵剂、秸秆生物饲料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食不多,每年进口豆类、玉米等粮食达5000多万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风味和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每年产粮约5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成为饲料用粮,我国每年约产7亿吨农作物秸秆,除少量作为燃料及反刍动物粗饲料外,相当大一部分被烧掉,不但污染了环境,还白白浪费了资源。多年来,众多技术人员在利用秸秆代替粮食来饲养畜禽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申报了千百例专利,使节粮工作成为现实,但大多生物工程专利技术主要为提高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利用率而发明,将秸秆等粗饲料经生物发酵技术处理后用于猪、鸡等单胃动物饲养的发明创造还很少见,虽然有一些发明可利用废弃资源发酵后用于猪、鸡饲料,但因质量、添加量、成本、效果等因素的制约,造成推广范围不大。如90105689.8号专利公开了利用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方法,其利用糖渣、淀粉渣等接种发酵,不足之处是接种量大,原料供应面窄,难于实现大面积推广;如90107802.6号专利公开了用植物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方法,其利用食用菌菌种发酵,不足之处是制菌时间和发酵时间长,也难于规模化推广;如200310107070.9号专利技术,虽然该技术采用了复合酶,也使用了益生菌,表达效果不错,但发酵时间要长达10天,且仅能代替10-30%的混合饲料;又如01102202.7号专利,其生产的蛋白饲料质量很好,但发酵剂使用量要用10‰以上,发酵时间也要7天,且生产成本较高,占用发酵车间时间较长,难于大范围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发酵时间短、原料供应面宽、成本低廉的生物饲料。该饲料根据不同动物、不同日龄、不同秸秆及低价原料,选用适当的发酵剂,经过72小时生物发酵,可代替全价饲料中的粮食10-50%以上,并达到与市售全价饲料相同的养殖效果,且成本比市售全价饲料低10-20%,这将会对我国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和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众所周知,植物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些物质的组成是一些大分子单糖,只有将这些物质充分降解,并经有益微生物转化,逐步分解为小分子糖类,最终转化为葡萄糖类营养物质,才能为动物所吸收。某些技术使用复合酶来处理秸秆,可以降解部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少量的木质素,其产物风味及营养成分均不理想,也不耐贮藏,对牛、羊等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会有帮助。有些技术大量使用了复合微生物,经较长的时间发酵,也可产生相应的酶降解秸秆,并将部分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有机酸等营养物,可替代部分粮食饲喂猪、鸡动物,但微生物转化葡萄糖类物质的同时,也会对酵解反应产生反馈抑制,从而使纤维素类物质降解不彻底,造成营养欠缺,使秸秆使用率不高,饲料成本降不下来,影响了此类技术的推广。近年来,也有不少发明将复合酶与复合益生菌混合使用,这对秸秆分解利用有了较大帮助,尤其是各种糟渣类物质效果更好,但对猪鸡类高耗粮动物于秸秆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一直在10-20%以内徘徊,且饲养效果较差,所以秸秆发酵饲料一直未能真正大面积推广。
本发明经多年试验,在复合酶和复合益生菌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种能促进酶的活性、促进益生菌快速繁殖的助剂,较好地解决了秸秆降解过程中的糖反馈抑制,即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速度与益生菌的增殖和转化相适应,最大限度的将秸秆的营养转化为菌体活性蛋白和葡萄糖类高营养物质,直接吸收或进入动物体内再消化间接吸收。此种复合助剂构成了本发明的创新点。
由此可见,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秸秆生物饲料发酵剂,其包括三部分成分:
(1)复合酶:含有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果胶酶、蛋白酶、淀粉酶、木质素酶、植酸酶;
(2)益生菌:酵母菌类、乳酸菌类、芽孢杆菌类、光合菌类;
(3)助剂: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木聚糖类、生化黄腐酸、中草药生物转化剂,有益微生物的代谢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艳彦,未经李艳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32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亲水性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具有侧向观察方向的内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