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RJ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应用其的RJ连接器模块及RJ连接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5511.8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82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戴进忠;施华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6461;H01R13/6473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冯志云;吕俊清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rj 连接器 端子 结构 应用 模块 系统 | ||
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RJ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RJ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电子信息产业所使用的电子装置,大多趋向于微体积且多功能发展。为了便于在不同电子装置间传输数据,也发展出数种不同规格的通讯协议,同时为了每种通讯协议也发展出相应的电连接器,用以供不同的电子装置之间电连接以传输数据。而近年来大规模运行在网络接口的连接器属于双绞线(twisted pair)连接器,细分双绞线连接器,大致又可以分成两类:RJ45连接器和RJ11连接器。
而近年来电子装置逐渐向功能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使得整个系统中所需传输的信号量随之大大增加;然而在此情况下,计算机及相关零件的外观及零件却趋向于轻量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同时配合电子产品大大增加的信号传输量及体积微型化的双重发展需求,应用在高频传输中的端子数目多而体积较小的RJ连接器应运而生。
然而,RJ连接器在应用时,由于其中的导电端子通常以平行间隔的方式安装于绝缘座体内,而在相邻端子传送高速或高频的信号时容易产生电容耦合,高电容耦合会使相邻的端子对间极易产生相互串音干扰的现象,造成信号变形且衰减,影响讯息传输的精确度,进而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运作。目前针对串音干扰的问题,大多会于连接器中加入滤波装置,以抑制因串音干扰而产生的噪声,然而,此种作法会大幅提高连接器的成本,且不利于连接器小型化。
另外,于传输系统的信号传输路径上,由于导电端子之间极易产生阻抗不匹配的问题,进而造成信号传递时的介入损耗(insertion loss),致使输出信号的强度降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通过简易的设计及设置方式,即可在高频信号传 输下减少串音干扰及介入损失的问题,并有效提升信号质量的RJ连接器的端子结构,以增加信号的传输效率,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可通过简易的设计及设置方式,即可在高频信号传输下防止串音干扰及介入损失的问题,并有效提升信号质量的RJ连接器的端子模块,以增加信号的传输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RJ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包括一基座以及八支端子。八支端子分别为一第一端子、一第二端子、一第三端子、一第四端子、一第五端子、一第六端子、一第七端子及一第八端子。端子的一端分别具有一接触部。接触部依序相邻排列。另端子另一端经弯折后构成一插设部,且插设部插设于基座内。其中第三端子与第六端子的各插设部的间距小于各接触部的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基座为一绝缘体。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长度及构型实质上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各插设部的间距等于各接触部的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端子及第五端子的长度及构型实质上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端子与第五端子的各插设部的间距等于各接触部的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第七端子及第八端子的长度及构型实质上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七端子与第八端子的各插设部的间距等于各接触部的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端子与第六端子的构型不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端子与第六端子的长度实质上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端子及第六端子的插设部呈相邻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端子及第六端子的各插设部位于一第一高度,而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四端子、第五端子、第七端子及第八端子的各插设布位于一第二高度,其中,第一高度不同于第二高度。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RJ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包括一第一端 子组及一第二端子组。第一端子组设置于一第一基座。第一端子组具有一第三端子及一第六端子。第二端子组设置于一第二基座。第二端子组具有一第一端子、一第二端子、一第四端子、一第五端子、一第七端子及一第八端子。其中,各端子的一端分别具有一接触部。各接触部依序相邻排列。端子另一端经弯折后构成一插设部,且插设部插设于各基座内。其中第三端子与第六端子的各插设部的间距小于各接触部的间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55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