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压缩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7125.2 | 申请日: | 2012-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9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新井聪经;谷真男;佐藤幸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C23/00 | 分类号: | F04C23/00;F04C2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王诣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空调机、电冰箱等冷冻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中使用的进行制冷剂气体的压缩的旋转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双气缸旋转压缩机中,分别在2个压缩室把低压制冷剂气体压缩成为高压制冷剂气体,在2级旋转压缩机中,在低级侧的压缩室把低压制冷剂气体压缩成中压制冷剂气体,在高级侧压缩室把中压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压制冷剂气体,其中,在曲柄轴上,具有配置在气缸内的2个偏心部和设在这些偏心部之间的中间轴。已往,提出实现了将中间轴的刚性提高的双气缸旋转压缩机、2级旋转压缩机。作为实现了这样的中间轴的刚性提高的、已往的双气缸旋转压缩机,例如,提出了把中间轴的外周面,沿着2个偏心部的反偏心侧外周面,形成在比该偏心侧外周面更靠近轴中心侧,与轴方向成直角的截面中的中间轴的形状,形成为大致橄榄球状(在与偏心部的偏心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呈凸状的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09/028633号(图2A、图2B)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双气缸旋转压缩机、2级旋转压缩机,为了把与各偏心部对应形成的2个压缩室分隔,在各压缩室间设置了分隔板。由此,在分隔板上形成了圆筒状的贯通孔,中间轴配置在该贯通孔内部。因此,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双气缸旋转压缩机,由于中间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 大致橄榄球状,所以,在内部配置中间轴的分隔板的贯通孔的内径(下面,也简称为分隔板的内径),需要大于中间轴的大致橄榄球状截面的最大长度(尖端部间的长度)。但是,若增大分隔板的内径,则与曲柄轴的偏心部嵌合的、将压缩室的低压侧空间和内径侧的高压空间密封的活塞的密封长度不足。
为此,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双气缸旋转压缩机,存在以下问题,即,活塞内周侧的成为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泄漏到压缩室内的低压空间侧,吸入到压缩室的制冷剂气体的重量流量减少,导致冷冻能力降低、压缩效率恶化等。因此,为了解除这样的问题,也考虑过将中间轴形成为细圆柱状的结构。但是,在将中间轴形成为细圆柱状的情况下,曲柄轴的刚性降低,所以会产生以下问题,即,在来自压缩中的制冷剂气体的负载作用下,曲柄轴产生挠曲,给曲柄轴旋转自如地支承的轴承内的油膜产生带来妨碍,导致由润滑不足引起的轴承损伤。
顺便提及,用一体部件构成分隔板的情况下,需要将曲柄轴从一方端部侧穿过分隔板的贯通孔,把分隔板配置在中间轴的位置。即,在用一体部件构成分隔板的情况下,需要将一个偏心部穿过分隔板的贯通孔,分隔板的内径需要形成为比该偏心部的外径大。因此,在用一体部件构成分隔板的情况下,如果增大偏心部的偏心量,则分隔板的内径也增大,活塞的密封长度不足。因此,不能增大偏心部的偏心量。为此,已往也提出了一种旋转压缩机,在该旋转压缩机中,通过将分隔板分割形成,夹入中间轴地组装分隔板,使分隔板的内径形成为比偏心部小。这样,通过将分隔板分割,可以解除活塞的密封长度不足的问题,可以增大偏心部的偏心量。因此,可以扩大压缩室的容积,提高压缩机的冷冻能力。另外,在不变更压缩室容积的情况下,可以与压缩室的轴方向高度成为扁平的量相应地,增大气缸内径(配置有偏心部和活塞的气缸的贯通孔的内径)和活塞外径,所以,可以确保气缸内径和活塞的接近部位、即密封部的长度,可以改善压缩效率。
但是,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将中间轴形成为截面橄榄球状的情 况下,即使将分隔板分割形成,分隔板的内径,也不能小于中间轴的大致橄榄球状截面的最大长度(尖端部间的长度)。因此,如专利文献1那样,将中间轴形成为截面橄榄球状时,即使将分隔板分割地形成,也不能解除活塞的密封长度不足、活塞内周侧的成为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泄漏到压缩室内的低压空间侧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确保曲柄轴的可靠性(刚性)、能实现高输出化、高效率化的旋转压缩机。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71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