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性预涂铝合金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7202.4 | 申请日: | 201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1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初野圭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轻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15/04 | 分类号: | B32B1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杨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性 铝合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气设备框体等的预涂铝合金板。
背景技术
将铝合金板的表面用合成树脂涂料涂覆而成的预涂铝合金板具有耐腐蚀性优异、轻质并且不需要在成形后进行涂装的优异特性。因此,预涂铝合金板广泛用于家电制品和OA设备等电子设备的框体等材料。
电子设备多存在产生电磁波的情况,因此,为了抑制该电磁波产生的坏影响,要求用于框体等的部件是导电性的。在将一般的树脂被覆于铝合金板的表面的情况下,产生静电,引起各种各样的电子方面的故障。因此,对于合成树脂涂料(有机树脂系涂料),赋予导电性。
近年来,伴随着部件生产地的全球化和由终端用户进行原创组合的倾向,以部件状态运输的情况增加了。对于这些制品,由于运送时的振动等,有时发生相互摩擦或者和包装材料的摩擦,在表面产生擦痕(磨损)。这样的擦痕使商品价值显著降低。
进一步,对装置的高性能化、小型轻量化、对人体的安全性变得更加重视,抑制来自电子设备的电磁波的要求在变强。因此,迄今为止,以上对导电性的要求在变强。
作为预涂铝合金板,提出具有含有例如Zr的树脂被膜的铝板(参见专利文献1)。
此外,提出具有涂膜的铝板,所述涂膜采用胶态氧化硅和水玻璃或者聚乙烯醇的组合(参见专利文献2)。
此外,提出在表面具有覆膜的金属板,该覆膜是含蜡的包含氧化硅粒子的干燥凝胶的玻璃质覆膜(参见专利文献3和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057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9-2899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8-196989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9-0571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含Zr的树脂被膜虽然能够表现出高的导电性,但是难以满足近年来对导电性的更高的要求。此外,在采用胶态氧化硅和水玻璃或者聚乙烯醇的组合的涂膜中,耐磨损性差。此外,含蜡的包含氧化硅粒子的干燥凝胶的玻璃质覆膜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损性,但是由于金属板表面由玻璃质覆盖,存在在弯曲加工等的加工部位产生裂缝的风险。于是,在裂缝的部分容易发生腐蚀。此外,如果降低膜厚则存在成膜变困难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该背景而做出的,提供耐磨损性优异、能够容易地成形加工、能够显现优异的导电性的导电性预涂铝合金板。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在于导电性预涂铝合金板,其特征在于包含铝或铝合金制成的基板、形成于该基板的单面或两面的化学转化被膜以及形成于该化学转化被膜上的导电性涂膜,上述导电性涂膜包含硅酸盐、聚氨酯树脂、胶态氧化硅、表面活性剂和蜡,并且膜厚T为0.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上述硅酸盐为选自硅酸锂、硅酸钠、硅酸钾和硅酸铵的至少一种,上述聚氨酯树脂为脂肪族酯型或者脂肪族酯-醚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0℃以上且150℃以下,上述胶态氧化硅的一次粒径为5nm以上且100nm以下,上述表面活性剂通过Wilhelmy法测定的在25℃的温度下的动态表面张力为43.8mN/m以下,上述蜡的一次粒径为0.05μm以上且6μm以下,根据环球法的软化点为113℃以上且135℃以下,在25℃的温度下的针入度根据硬度法为3mm以下(实施方式1)。
发明效果
上述导电性预涂铝合金板具有形成于上述化学转化被膜上的上述导电性涂膜。因此,上述导电性预涂铝合金板耐磨损性优异,能够容易地成形加工,能够显现优异的导电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导电性预涂铝合金板的断面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中的耐磨损性的评价方法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将导电性预涂铝合金板夹持在冲压加工机的模具和防皱压板之间,使冲头邻接于导电性预涂铝合金板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中的通过冲压加工机将导电性预涂铝合金板弯曲加工成U字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加工成逆U字状、部分地形成凸起部的导电性预涂铝合金板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轻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轻金属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72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