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容式触摸屏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47990.7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5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唐根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冯梦洪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容 触摸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容式触摸屏。
背景技术
触摸屏是一种显著改善人机操作界面的输入设备,具有直观、简单、快捷的优点。触摸屏在许多电子产品中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手机、PDA、多媒体、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等。触摸屏主要有以下四类,包括电阻式、电容式、红外式和表面声波式触摸屏。其中,电容式触摸屏由于具有优异的性能,比如,屏内没有机械运动磨损问题,而且结构简单、透光率高、线性度好、防尘、防火、防刮、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具有稳定的性能等,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而且,电容式触摸屏的最大优势是其具有多点触控功能,大大提高了电子产品的操作特性和使用效果。
根据结构,目前主流电容式触摸屏分为两种,一种是玻璃电容式触摸屏,另一种是Film(薄膜)电容式触摸屏。这两种电容式触摸屏的结构都是由强化玻璃面板和电容感应层组成,差异主要是电容感应层。玻璃电容屏的电容感应层是具有特定电容感应图案的玻璃,Film电容式触摸屏的电容感应层是具有特定电容感应图案的柔性透明导电材料。图1是传统电容式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容式触摸屏包括强化玻璃1、光学透明胶2和电容感应层3。实际上,电容式触摸屏还包括控制触摸屏的驱动芯片以及连接触摸屏和驱动芯片的柔性线路板,为了简化说明,这两部分没有在本申请中示出。传统电容式触摸屏的电容感应层包括玻璃4及玻璃表面导电图案5,但是,该导电图案5是多种复杂结构的复合体,其包括纵向透明导电薄膜、横向透明导电薄膜、绝缘、金属搭桥和边沿金属导线等。为了获得 传统电容式触摸屏的导电图案,需要经历很多工序。对于这些传统的电容式触摸屏,由多层结构进行组合而成,导致结构复杂、厚度很大、成本高昂。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简化结构、体积轻薄、节省物料、成本降低的电容式触摸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种电容式触摸屏,其由强化玻璃面板以及依次堆叠在强化玻璃面板下的装饰层、梳状透明导电图案层、保护层一体地形成,梳状透明导电图案层是阵列分布的梳状透明导电薄膜。
由于这种电容式触摸屏由强化玻璃面板以及依次堆叠在强化玻璃面板下的装饰层、梳状透明导电图案层、保护层一体地形成,从而省略了传统电容式触摸屏的感应层的玻璃;并且由于梳状透明导电图案层是阵列分布的梳状透明导电薄膜,从而避免了传统电容感应层的导电图案的复杂结构;所以简化了触摸屏结构、体积轻薄、节省物料、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电容式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电容式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梳状透明导电图案层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2-3所示,这种电容式触摸屏,其由强化玻璃面板6以及依次堆叠在强化玻璃面板下的装饰层7、梳状透明导电图案层8、保护层9一体地形成,梳状透明导电图案层8是阵列分布的梳状透明导电薄膜。
由于这种电容式触摸屏由强化玻璃面板以及依次堆叠在强化玻璃面板下的装饰层、梳状透明导电图案层、保护层一体地形成,从而省略了传统电容式触摸屏的感应层的玻璃;并且由于梳状透明导电图案层是阵列分布的梳状透明导电薄膜,从而避免了传统电容感应层的导电图案的复杂结构;所以简化了触摸屏结构、体积轻薄、节省物料、成本降低。
优选地,强化玻璃面板是硅酸盐玻璃面板或铝酸盐玻璃面板,其厚度为0.55~2mm。更好地该强化玻璃面板经过化学强化,其抗弯曲强度超过400MPa。
优选地,装饰层是BM树脂装饰层或油墨层。
优选地,梳状透明导电图案层是ITO层、金属网、纳米银层、石墨烯层和碳纳米管层。
优选地,保护层是薄膜、涂层、或有机薄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79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