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样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8176.7 | 申请日: | 2012-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6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善江;田野;孙昊;马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9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样品 重金属 测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样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属于农业分析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目前肥料相关标准较多,现有的肥料中有关重金属(镉、铬、铅、汞、砷)检测较为详细的国家标准为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GB/T 23349-2009)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18877-2002),其中对样品的前处理较为相近,均采用的王水(HNO3:HCl=1:3)消解。水溶肥料汞、砷、镉、铅、铬的限量及含量测定(NY 1110-2006)中将汞、砷和其他三种重金属元素镉、铅、铬前处理方法区分开来,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但均采用王水作为主要消解液。有机肥料(NY 525-2002)中对重金属的检测参照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但GB8172-87中只对控制标准值进行了规定,没有对检测方法进行规定。复合微生物肥料(NY/T 798-2004)和生物有机肥(NY884-2004)中对重金属的规定均参照GB18877-2002。生物有机肥(NY 884-2004)中未对重金属进行规定。
GB/T 23349-2009和GB18877-2002中采用的王水消解方法目前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消解时液体起沫过多、样品消解不完全等,大大影响了肥料中重金属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必需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样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特别适合于有机肥料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铬镉铅汞砷五种重金属的消解。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样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待测样品浸泡于消解液a中,然后加热至其体积减少至原体积的20%~30%;
所述样品为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植株、土壤或污泥;
所述重金属为铬、镉、铅、汞或砷;
所述消解液a为HNO3、HCl和HClO4的混合液;
(2)向步骤(1)体系中加入消解液b至所述消解液a的体积的50%~100%;
所述消解液b为HNO3和HCl的混合液;
(3)继续加热经步骤(2)处理后的混合液至近干涸;继续加入盐酸溶液,然后用水定容后经测定即得到待测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
上述的测定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消解液a的加入量为:2.0~8.0g待测样品需要122mL所述消解液a。
上述的测定方法中,所述消解液a的组成可为:90mL HNO3、30mL HCl和2mLHClO4。
上述的测定方法中,步骤(1)中,在加热之前所述方法还可包括将所述消解液a静置12h~24h的步骤。
上述的测定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加热步骤为:先在140℃下恒温加热4小时,然后再升温至170℃继续加热。
上述的测定方法中,所述消解液b中,HNO3与HCl的体积比可为3:1。
上述的测定方法中,所述盐酸溶液中HCl与水的体积比为1:5;所述盐酸溶液的加入量为20mL。
上述的测定方法中,步骤(3)中,用水定容至100mL。
本发明对待测样品采用统一的前处理方法,采用同一消解液,对样品中的砷、镉、铅、铬、汞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完全符合国标要求。利用该方法中的的检测溶液还可以用于肥料中铜、锌与镍等重金属的检测。本发明很好地解决了检测肥料过程中前处理方法繁琐、各种元素检测消解液不同一等难点问题,大大简化了前处理步骤,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检测成本,值得普及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有机肥料中重金属回收率测定
1.1空白溶液的制备
除不加试样外,其他步骤同步骤1.3。
1.2样品加标
实验室选取有机肥料,每种肥料称取2份平行样,其中1份加入铬、镉、铅、汞、砷混合标准溶液进行测定,从而得出重金属元素的回收率。
1.3样品消解液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81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