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智能传感器网络的隧道病害应急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9272.3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0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巍;丁华平;孙可;李慧鑫;雷长征;王浩;张云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1M3/00;G01N33/00;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徐激波 |
地址: | 21009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智能 传感器 网络 隧道 病害 应急 监测 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及地下工程监测技术领域,涉及电子工程等技术,具体是一种基于智能传感器网络技术的隧道病害应急监测方法与系统。
二、背景技术
隧道是一类重要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随着服役年限的增长,在地质环境作用、交通荷载作用、材料老化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下,隧道内部会出现各类工程病害,主要包括渗漏水以及结构体开裂、压坏、脱落、错台及变形缝张开等大变形损伤。目前,对隧道病害诊断主要以人工巡视为主,耗时耗力且难以发现隧道病害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并能够定量或半定量的描述隧道病害或损伤的程度;无法在隧道病害发展起始阶段给予及时维护。因此,为了及时发现隧道病害信息及其发展趋势,往往需要对隧道内部的结构体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在线监测。如果为此布置专门的大型有线监测系统,不仅成本较高,并且布设设备线缆费时费力,难以推广普及,这严重制约了隧道病害应急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现实中急需一种灵活高效并且成本不高的技术手段来满足对隧道内部病害的应急监测需要。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隧道内部病害监测所需要解决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传感器网络的隧道内部病害应急监测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基于智能传感器网络的隧道病害应急监测方法,将隧道内部渗漏水与结构体的变形量分别作为表征隧道工程病害的两类基本指标,采用集成多种传感器的智能传感器的多组节点(节点群)以及基站构成的智能传感器网络,对隧道内部渗漏水以及结构体开裂、压坏、脱落、错台及变形缝张开等重要的病害特征进行应急监测,并完成对隧道病害损伤与安全及健康状态的定量评价。
进一步,智能传感器节点包括哨兵节点以及休眠节点两种节点。哨兵节点一直处于放哨状态,而休眠节点大部分时间处于休眠状态以节约能量,只有接受到哨兵节点发出的危险信号时才开始工作。此种工作模数极大的降低了节点的能耗, 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
进一步,哨兵节点的不仅起放哨作用,而且可作为一个智能传感器节点群的群首,用来对整个群进行网络规划,时间同步等。休眠节点可在哨兵节点的命令下开始工作,亦可在哨兵节点的命令下开始休眠以节约能量。
进一步,哨兵节点还可用做群内数据汇集节点,即将群内所有节点处理后的结论汇集到本节点,并在本节点内部完成最终隧道损伤程度与安全及健康状态的评价。
基于智能传感器网络的隧道病害应急监测系统,该系统是由安装在隧道内的多组智能传感器节点群与基站共同组成。智能传感器节点群是由若干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其中起码一个智能传感器节点被设置为哨兵节点,用于实时监测与评价区域内的隧道安全与健康状态并根据结论随时唤醒其他处于休眠中的节点;智能传感器节点可被固定在隧道内部结构体表面,用以采集隧道内部渗漏水以及结构体开裂、压坏、脱落、错台及变形缝张开等大变形损伤等病害信息。
进一步,智能传感器节点采集到数据后会在节点内部进行处理,处理得到的最终结果将会汇集到哨兵节点并以无线通信的方式发送到基站。
进一步,基站则接入本地服务器,并通过公共移动通信网络向远端信息发布中心推送病害监测信息。
进一步,智能传感器节点是由传感器模块、信号调理模块、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以及能量供给模块共同组成。能量供给模块主要采用大容量电池,用于其他模块的能源供给。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块采用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软件可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无线通信模块由无线收发器、外接天线以及外围电路构成,可将数据无线传输到基站。
所述的传感器模块,其特征是该模块包含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应变传感器以及位移传感器等,分别用来对隧道渗漏水、结构体开裂、压坏、脱落、错台及变形缝张开等进行监测。主要负责病害信息的采集。
进一步,信号调理模块包括信号放大器、模数转换器以及抗混叠滤波器共同组成。信号经过模块的调理可得到放大、数字化以及滤波后的高信噪比信号。信号经过模块的调理可得到放大、数字化以及滤波后的高信噪比信号。通过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工具可进行完整的信号通道配置,并将相关配置信息烧写到芯 片的可编程存储器中。因此,放大倍数和抗混叠滤波器的调整可通过芯片的串行外设接口二次编程实现,无需硬件更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92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合于气体绝缘开关柜的声表面波温度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风力发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