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RFID和云计算的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51204.0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29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易建军;黄宗英;陈劭力;梁承美;罗飞;马竹茂;陈齐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深圳市宝德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F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黄燕石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rfid 计算 健康 体检 信息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射频技术应用领域,特别是基于RFID和云计算的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了更迫切的需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已经成为人们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措施,因此,传统的手工书写体检资料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体检人数的需要。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纷纷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更加需要通过数据基础的实施和逐渐完善,创造更快更新更完整的面向社会各界的健康体检信息系统。
现今人体健康体检信息采集的普遍方式仍是人工测量、手动录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体检人数的需要,其半手工的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
(1)采集速度慢、工作效率低;
(2)体检工作流程不规范,体检科目多,容易发生漏检、错检,体检质量得不到保证,给受检者带来很多不便;
(3)未与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共享;
(4)体检结果无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妥善保存;
此外,所采集的健康体检信息相对孤立,无法与被检人员历次检测数据和其他人员的健康信息产生有效联系,从而损失了大量有用的数据,无法满足当今人们对医学研究和医院信息管理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RFID和云计算的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以期通过RFID技术实现待检人员的信息的快速验证、采用中继服务器实现了体检数据的实时汇总、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以及方便了用户的管理。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RFID和云计算的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待体检人员、体检仪器,其特征是,还包括中继服务器和云服务端,每个待检人员配置一个RFID标签,每个体检仪器配置一个RFID读写器,体检仪器通过互联网与中继服务器相联,所述中继服务器通过互联网与所述云服务端相连;所述每一个RFID标签设有EPC编码和待体检人员的身份信息,当对待体检人员进行体检时,所述RFID读写器对所述RFID标签进行验证成功后,体检仪器对待检人员进行体检,体检的结果通过所述RFID读写器写入所述RFID标签并由体检仪器通过互联网传送至所述中继服务器,所述中继服务器将体检人员的身份信息和体检信息通过互联网发送到云服务器端的数据库中共享。
进一步,所述云服务端包括公共云端和私有云端,所述公共云端供一般用户查询数据库,所述私有云端供管理员管理数据库。
进一步,所述云服务端设有体检数据分析单元,所述分析单元对体检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出体检人员的身体状况并给出相应建议。
进一步,所述每一个体检仪器配置一台电脑终端,所述电脑终用于显示所述RFID读写器与所述RFID标签的认证结果以及体检人员的体检结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RFID实现了待检人员的信息的快速验证、采用中继服务器实现了体检数据的实时汇总、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以及方便了用户的管理。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穿透性强、安全性高,可实现无屏障阅读,能够很好的实现待检人员身份的快速识别验证,技术可靠,简化了办理检查的手续,便于实现健康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云计算可以医疗检测机构以最少的IT投入,获得高性能的IT服务,有利于他们获得大企业级别的IT服务。同时减轻IT负担,使医疗单位、机构把精力投入到其核心业务上。本发明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待检人员信息的共享,其具备如下优势:
(1)提供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
(2)对用户端设备要求低,使用起来最方便;
(3)可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云计算用于健康体检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使用更少的成本提升行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加快行业的IT变革,快速应对社会需求。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总体架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原理流程图;
附图4为云服务提供过程示意图;
附图5为体检信息平台模块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分别为:
1.待检人员; 2.体检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深圳市宝德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华东理工大学;深圳市宝德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12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