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然水体人工鱼巢设置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2211.2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7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林小涛;朱志明;孙军;刘毅;张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陈燕娴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然 水体 人工 设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增殖学技术,具体来说是一种自然水体人工鱼巢设置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设置人工鱼巢供鱼类作为产卵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鱼类资源人工增殖方法。但设置人工鱼巢时如果没有采用一些有效的固定装置和升降调节等装置,一般只能设置于水位变化小的湖泊等静水环境或河流中避风、水流缓慢的靠岸区域。否则,人工鱼巢有可能被水流冲走,或发生漂移变形、因水位变化而露空及淹没于水下深处等情况,导致人工鱼巢安放设置区域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水上漂浮杂物在人工鱼巢的堆集是影响鱼巢使用寿命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单靠人工清除漂浮堆积物将增加管理的难度和人工投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适用面广、有效地减少水上漂浮杂物堆集、可以在水流较急、水位高低变化大、底质为较硬的沙底等河段设置的自然水体人工鱼巢设置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然水体人工鱼巢设置系统,包括水上漂浮物拦截分流装置、前端固定装置、若干升降固定装置及若干人工鱼巢单元;其中,水上漂浮物拦截分流装置、前端固定装置及升降固定装置依照水流方向依次设置,若干人工鱼巢单元依水流方向相互连接形成人工鱼巢联排,首个人工鱼巢单元与前端固定装置连接,人工鱼巢联排内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升降固定装置;水上漂浮物拦截分流装置包括3根垂直插入河床底部的金属管,3根金属管相互之间呈三角形,3根金属管各套设一个金属环,第一浮杆的端部与位于三角形顶角位置的金属环连接,第一浮杆的中后部与左边位置的金属环连接,第二浮杆的端部与位于三角形顶角位置的金属环连接,第二浮杆的中后部与右边位置的金属环连接,第一浮杆与第二浮杆呈“人”字型,顶部呈逆水流方向。
为了可将人工鱼巢固定在底质较硬、水流较急的自然水体,可承受当人工鱼巢联排随水流漂移时产生的拉力而不至于被水流冲走,所述前端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金属管及第二固定金属管,第一固定金属管及第二固定金属管端部倾斜插入河床底部,第一固定金属管及第二固定金属管前后距离为1~3米,第一固定金属管及第二固定金属管露出水面部分用绳索连接,首个人工鱼巢单元通过联接绳索固定在第二固定金属管上。
为使人工鱼巢在水面上不会发生左右漂移,但却能随水位变化而自由升降,所述升降固定装置包括倾斜插入河床底部的升降固定金属管,升降固定金属管套设一个矩形金属框,矩形金属框四角以4条固定绳索分别与相配合连接的人工鱼巢单元的4角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结构,所述人工鱼巢联排内每隔10~15m距离设置一个升降固定装置。
为了保证升降和固定的整体效果,所述人工鱼巢联排内最后一个人工鱼巢单元设置一个升降固定装置。
为了固定牢固,所述第一固定金属管及第二固定金属管的倾斜角度为60~80°。
为了便于升降,所述升降固定金属管的倾斜角度为80~88°。
优选的,距所述第一浮杆末端1/4处与左边金属管套设的金属环固接,距所述第二浮杆末端1/4处与右边金属管套设的金属环固接。
为了便于取材及便于分流漂浮物,所述第一浮杆和第二浮杆均为竹杆或木材;3根金属管相互之间呈等腰直角三角形。
为了便于取材及加工,所述金属管为钢管,第一固定金属管、第二固定金属管和升降固定金属管均为一端带有尖形焊头的钢管,矩形金属框为矩形不锈钢管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22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网络认证自动登录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数据的网络通信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