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焙烧炉水平对接式排烟接口座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53051.3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57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郭启新;梁瑞华;孙允刚;刘迎军;朱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万瑞炭素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王汝银 |
地址: | 25040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焙烧 水平 对接 式排烟 接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气排放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焙烧炉水平对接式排烟接口座。
背景技术
随着电解铝产业的不断发展,电解铝用阳极生产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国家对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致使高能耗的碳素行业濒临停产的边沿。而作为炭阳极生产的环节之一的焙烧工序,其能耗的高低和火道的数量成反比,即在同样的工况下,火道数越多,它的单位产品能耗就越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的焙烧车间的排烟管道均在炉室两侧,烟斗与排烟口的对接呈垂直状态,由于排烟管道占据厂房宽度空间,在厂房宽度一定的前提下,势必造成火道数较少,随之带来的就是单位产品能耗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焙烧炉水平对接式排烟接口座,解决焙烧烟气流通的问题,保证了生产安全运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焙烧炉水平对接式排烟接口座,其特征是,包括箱体、翻板、翻板阀轴、填料盖、U形支架和固定座,所述箱体为上端开口的腔体,所述翻板阀轴设置在箱体开口处且两端穿过所述箱体分别固定有密封座和手柄,所述翻板阀轴位于箱体内部的部分固定有翻板;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上设有相对应的填料盖,所述填料盖的边缘上等间距设有若干挂钩,所述箱体外壁上设有与挂钩相对应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一端固定在箱体上,另一端与挂钩相连;所述填料盖的中部外侧设有若干带有通孔的挡块,所述U形支架的一根侧杆穿过挡块上的通孔,另一根侧杆穿过固定在箱体上的固定座,且在U形支架的两根侧杆的顶端分别固定一螺栓。
优选地,所述连接口为圆形连接口,
优选地,所述的翻板阀轴位于填料盖和箱体开口的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填料盖边缘设置有密封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利用可在厂房不变的前提下,有效的增加火道数量,从而大大降低了能耗,增加了产能,特别适用于8火道及以下的阳极焙烧炉的改造。本发明解决了因接口方式影响能耗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保证了设备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翻板,2箱体,3密封座,4固定座,5填料盖,51挡块,6紧固件,7U形支架,71螺栓,8手柄,9翻板阀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发明的一种焙烧炉水平对接式排烟接口座,它包括箱体2、翻板1、翻板阀轴9、填料盖5、U形支架7和固定座4,所述箱体2为上端开口的腔体,所述翻板阀轴9设置在箱体位于填料盖和箱体开口之间的开口处且两端穿过所述箱体分别固定有密封座3和手柄8,所述翻板阀轴9位于箱体内部的部分固定有翻板1;所述箱体2的一侧设有圆形连接口,所述圆形连接口上设有相对应的设置有密封垫的填料盖5,所述填料盖5的边缘上等间距设有若干挂钩,所述箱体外壁上设有与挂钩相对应的紧固件6,所述紧固件6一端固定在箱体2上,另一端与挂钩相连;所述填料盖5的中部外侧设有若干带有通孔的挡块51,所述U形支架7的一根侧杆穿过挡块上的通孔,另一根侧杆穿过固定在箱体上的固定座4,且在U形支架的两根侧杆的顶端分别固定一螺栓71。
使用时,本排烟接口座的开口与排烟母管焊接在一起,排烟母管悬挂于车间两侧炉室之上,不占用炉室两侧空间。所述翻板1用于排烟架与排烟座对接时,防止大量空气进入烟道而设立,对接时将其关闭,正常使用时打开。所述密封填料盖在不与排烟架对接时为关闭状态,在密封紧固件和密封填料的作用下,保证无漏风现象,与排烟架对接时,打开紧固件6,将填料盖5旋转180度,为对接做准备。排烟架与本排烟管道座对接后,由软连接密封件密封。
除本发明所述的结构外,其余均为现有技术。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被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万瑞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济南万瑞炭素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30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