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管道泄漏的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5054.0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1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韦轶;沈木峰;崔自民;张同军;周莹;张佳珊;沈莉莉;沈松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韦轶;沈木峰;崔自民;张同军;周莹;张佳珊;沈莉莉;沈松伟 |
主分类号: | F17D5/02 | 分类号: | F17D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符彦慈 |
地址: | 454002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管道 泄漏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输送系统,具体为一种检测管道泄漏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管道输送系统中,只是在管道中安装了流量计用于计量管道介质流量,而在使用中,管道经常出现管道破损、断裂、阀门失灵等情况,造成管道泄漏,由于泄漏造成的各种故障和损失,不胜列举。而现有的检漏方法效率低,投入高,多在现场采用电子仪器进行检测,这种方法难以适应恶略的工业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简单可靠而又高效经济的系统及检漏方法,既能减少管道泄漏造成的各种故障和损失,也能减少投入和维护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设计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检测管道泄漏的系统,包括压力源、电磁阀一、溢流阀一、流量计、主油管、流量计二、支管道、溢流阀二,所述压力源安装在主油管的入口处,所述主油管前端的压力源与流量计之间串联接入电磁阀一和溢流阀一,所述主油管后端并联接入多根支管道,所述每根支管道前端安装流量计二,每根支管道后端分别安装溢流阀二;所述检测管道泄漏的方法还包括控制监测单元,控制监测单元上通过线路并联电磁阀一、流量计一和流量计二。
优选地,所述每根支管道上且位于流量计二前侧安装电磁阀二,所述电磁阀二通过线路并联到控制监测单元上。
更优选地,所述流量计采用容积式流量计。
一种检测管道泄漏的方法,其检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压力源、溢流阀一、溢流阀二的开启压力,其具体为压力源开启压力高于溢流阀二开启压力,溢流阀二开启压力高于溢流阀一开启压力, 溢流阀一的开启压力高于压力源介质在管道中正常流通所需的压力;
2)开启电磁阀一,由于压力源压力高于溢流阀一的开启压力,此时主管中压力为溢流阀一的开启压力;
3)检测是否有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一,流量计二;
4)若无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一,则主管道、支管道无泄漏;若有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一,无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二,则主管道有泄漏,支管道无泄漏;
5)当步骤4)中,主管道有泄漏时,通过流量计一中的流量判断主管道泄漏量;
6)若有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一,且有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二,则支管道有泄漏或主管道、支管道均有泄漏;
7)当步骤6)中,通过流量计一的压力源介质与通过流量计二的压力源介质量相同,则主管道无泄漏,支管道泄漏,通过流量计二中的流量判断支管道泄漏量;
8)当步骤6)中,通过流量计一的压力源介质与通过流量计二的压力源介质量不相同,则主管道泄漏,支管道泄漏,通过流量计二中的流量判断支管道泄漏量,通过流量计一中的流量减去流量计二中的流量后的流量判断主管道泄漏量。
优选地,检测主管道是否有泄漏及泄漏量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压力源、溢流阀一、溢流阀二的开启压力,其具体为压力源开启压力高于溢流阀二开启压力,溢流阀二开启压力高于溢流阀一开启压力, 溢流阀一的开启压力高于压力源介质在管道中正常流通所需的压力;
2)、开启电磁阀一,关闭各支管前端的电磁阀二, 由于压力源压力高于溢流阀一的开启压力,此时主管中压力为溢流阀一的开启压力;
3)检测是否有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一;
4)若无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一,则主管道无泄漏;若有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一,则主管道有泄漏;
5)当步骤4)中,主管道有泄漏时,通过流量计一中的流量判断主管道泄漏量。
优选地,检测支管道是否有泄漏及泄漏量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压力源、溢流阀一、溢流阀二的开启压力,其具体为压力源开启压力高于溢流阀二开启压力,溢流阀二开启压力高于溢流阀一开启压力, 溢流阀一的开启压力高于压力源介质在管道中正常流通所需的压力;
2)、开启电磁阀一,逐一开启支管道前端的电磁阀二, 由于压力源压力高于溢流阀一的开启压力,此时支管道中压力为溢流阀一的开启压力;
3)检测是否有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二;
4)若无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二,则支管道无泄漏;若有压力源介质通过流量计二,则支管道有泄漏;
5)当步骤4)中,支管道有泄漏时,通过流量计二中的流量判断支管道泄漏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韦轶;沈木峰;崔自民;张同军;周莹;张佳珊;沈莉莉;沈松伟,未经韦轶;沈木峰;崔自民;张同军;周莹;张佳珊;沈莉莉;沈松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50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悬架系统和机动车
- 下一篇:一种糖化酶的发酵培养基及其发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