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振实密度球形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6523.0 | 申请日: | 2012-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1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光;郅晓科;叶学海;赵桢;王旭阳;章甦;时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H01M4/505 | 分类号: | H01M4/505;H01M4/5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振实 密度 球形 富锂锰基 正极 材料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电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为一种高振实密度球形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特别是涉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xLi[Li1/3Mn2/3]O2·(1-x)LiMO2(M=Ni、Co、Mn)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实质上是一类层状化合物Li[Li1/3Mn2/3]O2(即Li2MnO3)和LiMO2(M=Ni、Co、Mn)组成的固溶体正极材料,其化学通式可以写为xLi[Li1/3Mn2/3]O2·(1-x)LiMO2。研究表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能够实现超过250mAh/g的比容量,完全满足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需求,被认为是高能锂锂离子电池优选正极材料之一,由此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合成具有球形形貌的材料。球形材料不仅振实密度高,而且还具有优异的流动性、分散性和可加工性能,已经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现有的球形正极材料及其合成方法存在以下缺点:
1)已产业化的球形正极材料合成技术一般是先制备球形前驱体,再与锂源混合后热处理得到所需材料。前驱体合成过程中为了获得球形形貌,一般采用添加络合剂抑制成核反应。但是现有技术一般采用氨水等作为单一络合剂,晶体生长以一维或二维生长为主,一次颗粒之间架桥现象明显,造成材料振实密度低;
2)现有前驱体合成技术为了获得球形形貌,提高材料合成温度,造成晶体迅速生长而不致密,材料振实密度偏低;另外,过高的反应温度也易造成材料一次颗粒粒径过分长大,锂离子扩散路径变大,不利于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发挥;
5)球形正极材料极片在碾压中容易出现颗粒破碎的现象,特别是现有技术合成的材料粒径偏大(一般在10μm左右),结构不致密,更易在碾压工艺中发生二次颗粒破碎,较严重的影响电化学性能。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采用反应条件温和的碳酸盐共沉淀法制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通过控制合成温度、添加复合络合剂以及添加表面活性剂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实现对材料晶体生长的调控,进而合成粒度适中、生长致密的球形材料,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振实密度和电化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新型碳酸盐共沉淀制备技术,从而促进其进一步推广应用。
本发明为一种高密度球形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预定产物分子式
xLi[Li1/3Mn2/3]O2·(1-x)LiMO2 ;
其中 M=Ni、Co、Mn; 0<x< 1;
以各过渡金属元素比例计算并称取可溶性的镍盐、钴盐、锰盐以及一定量的晶体生长控制剂,将上述原料配制成镍钴锰混合浓度为0.5-5mol/L、晶体生长控制剂浓度为0.05-0.5mol/L的溶液A;
2)用去离子水将碳酸钠与络合剂配制成碳酸钠浓度为0.5-2.5mol/L、络合剂浓度为0.05-2.5mol/L的溶液B;
3)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将溶液A和溶液B并流加入反应容器,控值pH值7.0-8.0,反应2-24h,所得沉淀在相同条件下陈化2-12h;
4)将上述沉淀物过滤,并用全部反应液1-5倍体积的去离子水洗涤1-6次后,滤饼在80-130℃烘干2-14h,得到干燥的高振实密度球形碳酸盐前驱体;
5)将前驱体与碳酸锂按前驱体:碳酸锂=1:0.58~0.64比例配料,混合均匀,再在氧化气氛下650-1000℃烧结6-24h,制得高振实密度球形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晶体生长控制剂是表面活性剂;为吐温、聚乙二醇、十二烷基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络合剂为复合络合剂,包括柠檬酸钠、酒石酸钠、焦磷酸钠、磺基水杨酸钠、三聚磷酸钠中的两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65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