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循环脱气炉精炼过程中金属镁的加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57906.X | 申请日: | 201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9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唐复平;李镇;王晓峰;费鹏;毛志勇;张越;辛国强;林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10 | 分类号: | C21C7/10;C21C7/06 |
代理公司: | 鞍山华惠专利事务所 21213 | 代理人: | 赵长芳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循环 脱气 精炼 过程 金属镁 加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炼钢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真空循环脱气精炼(即RH精炼)过程中加入金属镁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的数量、体积、形态和分布会对钢的力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非金属夹杂危及钢材品质,这就直接决定了钢材的最终应用。在一些情况下,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很可能依靠超纯净钢的生产方法来实现。超纯净钢含有极少量、极细小且无规则分布的夹杂,这些夹杂并不影响钢材性能。
铝作为炼钢中做常见的脱氧剂,其脱氧能力和细化晶粒的作用一直为人们所共识。但铝脱氧产生大量细小、难熔的Al2O3夹杂,不易上浮排出,在浇注时易引起水口结瘤,造成钢液浇注中断。与铝相同,在炼钢温度下,镁也能溶于钢液中。镁与氧与硫都有很强的亲和力,并且脱氧脱硫的产物—氧化镁、硫化镁的熔点都很高,说明镁具有炼钢用精炼剂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在冶金温度下镁的蒸汽压很高,加入到钢水中很困难,因此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冶金工作者的足够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在RH精炼过程中金属镁的加入方法,以提高金属镁的收得率及稳定性,增加连浇炉数,减少钢液中夹杂物的数量,提高钢液质量。
为此,本发明所采取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真空循环脱气炉精炼过程中金属镁的加入方法,其具体方法为:
在RH精炼合金化结束并且钢水经脱氧处理后,当RH炉真空室真空度小于200Pa、且α[O]≤0.0003%时,从料仓分批次向钢水中加入由CaO粉剂+高碱度预熔渣粉剂+碳酸盐粉剂+金属镁粉剂混合制成的块状熔剂,每批次的加入量控制在0.2-0.6kg/吨钢,批次间隔时间为1-3min,总加入量控制在0.6-1.5 kg/吨钢,块状熔剂加入后在RH精炼过程净循环0-5min;
所述块状熔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aO粉剂30-50%,高碱度预熔渣粉剂30-50%,碳酸盐粉剂1-10%,金属镁粉剂5-20%;
所述块状熔剂的尺寸规格为20-30mm。
所述块状熔剂采用干式压球方式制备;单个块状熔剂的抗压强度大于20N、一米落下强度大于5次。
所述块状熔剂中,CaO粉剂粒度小于1mm,高碱度预熔渣粉剂粒度20-200μm,碳酸盐粉剂粒度20-200μm,金属镁粉剂粒度为0.1-1mm。
所述CaO粉剂的活度大于350ml。
所述高碱度预熔渣粉剂的光学碱度为6-8。
本发明的基本机理及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在RH精炼过程中加入由CaO粉剂+高碱度预熔渣粉剂+碳酸盐粉剂+金属镁粉剂混合制成的块状熔剂,并有效控制块状熔剂的加入量,科学设计和选择各组分的比例与粒径,从而实现稳定控制钢液中夹杂物的尺寸和数量分布。
本发明采用CaO作为稳定剂,与金属镁粉剂混合后可控制金属镁在钢液中的反应速度,使其能够循环到钢液深处后完全被释放,从而提高金属镁的收得率。采用高碱度预熔渣,使其具有较强的夹杂吸附能力,有利于夹杂物的去除。而少量的碳酸盐的复合物超细粉料可作为膨胀剂,促进块体的分解,释放出有益于炼钢熔剂并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熔化。同时,碳酸盐分解后产生微小气泡,气泡的尺寸细小,具有微区搅拌功能,也能促进渣料熔化,从而快速成渣,并且气泡的吸附功能亦有利于夹杂物的去除。
本发明金属镁的收得率高且稳定,平均收得率可达到43.75%;同时可极大减少钢液中夹杂物的数量,增加连浇炉数,提高钢水中的镁含量,达到提高钢液质量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1、块状熔剂制备:
分别将CaO加工成粒度0.5mm、活度大于350ml的CaO粉剂,将高碱度预熔渣研磨成粒度在160μm、光学碱度为6的高碱度预熔渣粉剂,将碳酸盐研磨成粒度在60μm的碳酸盐粉剂,金属镁加工成粒度为0.3mm的金属镁粉剂。将制备好的CaO粉剂40wt%、高碱度预熔渣粉剂40wt%、碳酸盐粉剂10wt%、金属镁粉剂10wt%混合均匀后,采用干式压球机压制成直径为20mm的球体熔剂,并保证每个球体熔剂的抗压强度达到22N、一米落下强度达到6次。
2、调整RH炉下降管的位置,使之处于下料管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79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2,4,5-三氯嘧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球门及其球门横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