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栗蘑仿野生栽培过程中惊菌增产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58446.2 | 申请日: | 201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3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凤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迁西县板栗产业研究发展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王永红 |
地址: | 064300 河北省唐***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栗蘑仿 野生 栽培 过程 中惊菌 增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的惊菌技术,具体地说是栗蘑仿野生栽培过程中惊菌增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在很多种食用菌都采用仿野生栽培技术。各种食用菌在栽培过程中,出菌次数为3-4次,在接近出菇末期时,出菇率和出菇质量都大大降低。以栗蘑仿野生栽培为例,就河北省迁西县而言,最合适的出菇时期为5月上旬至10月上旬,栗蘑出菇进入10月份以后,进入出菇末期,菌棒内的营养不能充分供给,正常出菇3-4茬之后菌棒将不再出菇,因此出菇次数的多少和出菇质量直接关系着菇农的收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栗蘑仿野生栽培出菇次数少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增加出菇次数的栗蘑仿野生栽培过程中惊菌增产的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栗蘑仿野生栽培过程中惊菌增产的方法,,具体方法是:
A、前期准备:
栗蘑的仿野生栽培在空白土地上挖好长条形畦,将发好菌的栗蘑菌袋脱去,将圆柱形的菌棒平整的摆放在长条形畦内,要求菌棒上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在摆放好的菌棒上表层铺设一层细土层,厚度为1-2cm,再在细土层上表面铺设一层砾石;
B:惊菌增生:
当栗蘑仿野生栽培进入出菇末期时,将菌棒上表层的砾石和细土层剥离,用干净的工具将菌棒上表层0.5-1cm的老菌盖剥去,然后继续保持出菇期的水分、温度等管理条件,等待最后一茬新菇。
该方法主要应用在栗蘑仿野生栽培的出菇末期。
干净的工具为消毒之后的平铲等较锋利的工具。
本发明所公开的这种惊菌曾增产的方法,主要应用于栗蘑仿野生栽培过程的出菇末期,方法简单,充分利用菌棒内的营养资源,能够有效增加出菇次数,增加菇农的收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所公开的这种栗蘑仿野生栽培过程中惊菌增产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应用在栗蘑仿野生栽培的出菇末期,具体方法如下。
A、前期准备:
栗蘑的仿野生栽培在空白土地上挖好长条形畦,将发好菌的栗蘑菌袋脱去,将圆柱形的菌棒平整的摆放在长条形畦内,要求菌棒上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在摆放好的菌棒上表层铺设一层细土层,厚度为1-2cm,再在细土层上表面铺设一层砾石;
B:惊菌增生:
当栗蘑仿野生栽培进入出菇末期时,将菌棒上表层的砾石和细土层剥离,用干净的工具将菌棒上表层0.5-1cm的老菌盖剥去,然后继续保持出菇期的水分、温度等条件,等待最后一茬新菇。
以河北省迁西县为例,到了每年的十月上旬时,栗蘑菌棒已经正茬出菇3-4茬,传统的栽培过程中,此时的菌棒已经不出菇了。在已经达到菌袋与其转化率的基础上,将出菇的长条形畦中菌棒表面的砾石和细土层剥离,露出栗蘑菌棒,此时的栗蘑菌棒由于之前已经出菇的原因,在菌棒的上端长出一层菌盖,用消毒之后的锋利平铲将老菌盖剥去,剥离高度为0.8cm,然后继续保持出菇期的水分、温度等条件,培养4-7天后可长出最后一茬新菇。
用于剥离老菌盖的工具为消毒之后的平铲、平铁锹等较锋利的工具,原因是避免带入不必要的杂菌。也不能将老菌盖铲除的厚度过大,否则破坏了菌棒的整体结构,影响除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迁西县板栗产业研究发展中心,未经迁西县板栗产业研究发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84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泡参生鱼精
- 下一篇:一种轻便式节能型耕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