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制备抗起球腈纶纤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9060.3 | 申请日: | 201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8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杨雪红;俞玉芳;黄翔宇;金宏伟;项小平;杨建平;马正升;章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54 | 分类号: | D01F6/54;D01F1/10;D01F1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张泽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丙烯腈 甲基丙烯酸 制备 抗起球 腈纶 纤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湿法抗起球腈纶的生产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制备抗起球腈纶纤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多数合成纤维都存在着在使用过程中“起球”这一现象。由于腈纶的强力比天然纤维高,其制品表面上纤维球粒的形成速率大于脱落速率,因此在摩擦力无法消除纤维球粒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这些纤维球粒将会长期保留在织物表面,从而影响织物的外观和穿着舒适性。关于抗起球纤维的开发国内外的专利文献也比较多,如<公开号>1948567的抗起球腈纶生产方法中涉及到采用两种不同分子量和二单含量的聚丙烯腈聚合体共混,并配成聚合物含量为13.5%~14%的粗原液,经过脱泡、过滤后得到纺丝溶液进行纺丝。这种方法减少了聚合物中二单含量增加分子间的密度,降低分子链段的活动性,增加纤维刚性和对于剪切作用的脆性,使织物中的纤维末不易缠绕成结,获得较好的抗起球效果。但这种抗起球腈纶的生产方法工序复杂,首先聚合工艺进行调节,需要生产不同粘均分子量的聚合体,并且改变二单含量。其次要控制混合的两种聚合体的配比。还要解决两种聚合体相容性及混合均匀性。由于不同分子量聚合体相容性不同,并且溶解后流动性不同导致溶液混合不均匀,最终易导致生产不稳定,影响纤维质量。又如<公开号>1737246的降低腈纶纤维起球性能的方法中采用织物浸渍于整理剂中提高抗起球效果。但这种方法一方面增加了工序,增加了处理液的排污。另一方面这种方法是对织物进行浸渍处理,因此对织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且织物的抗起球效果经过多次水洗后提高不是很明显。还有美国专利<3,975,486>描述的抗起球腈纶生产中控制凝固浴中硫氰酸钠浓度为纺丝液中的50%—70%,而这种浓度范围在纺丝成形中溶剂扩散过慢,纤维成形过慢导致无法正常纺丝。美国专利<4,205,037>描述的采用第二次牵伸的方式进行抗起球纤维的生产,但由于目前纺速较快,设计这样的再牵伸设备比较困难,并且操作不方便,费用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制备抗起球腈纶纤维的方法,通过调节纤维中孔洞的数量生产具有抗起球特性的腈纶。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制备抗起球腈纶纤维的方法,其特点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①将丙烯腈含量在85%~95%,甲基丙烯酸甲酯含量在5%~10%,甲基丙烯磺酸钠含量小于1%,聚丙烯腈的粘均分子量在4.5万~6.5万的聚丙烯腈聚合体通过溶解机溶解在浓度为40%~60%的硫氰酸钠水溶液中;
②纺丝溶液通过脱泡和过滤后,由纺丝计量泵计量后通过喷丝孔挤出,喷孔可以为圆形也可为其它形状;
③经喷丝板挤入凝固浴后形成初生纤维,调节凝固浴出口导向辊速度以及喷丝板挤出速度,使纺丝溶液挤出速度与导向辊牵引速度之比小于等于5;
④纤维进入二次凝固浴成形,再进行冷牵伸、水洗以及热牵伸,总牵伸倍率小于等于12,纤维热烘干总收缩小于等于20%;
⑤纤维进行热烘干致密化处理,湿球温度60℃~80℃,干球温度120℃~150℃;
⑥纤维进行热定型,热定型温度为102℃~120℃。
所述的步骤②中纺丝溶液中聚丙烯腈聚合体含量为7wt %~11wt%,纺丝溶液温度在30℃~50℃。更优的,纺丝溶液中聚丙烯腈聚合体含量为8wt %~10wt%.
所述的步骤③中凝固浴中硫氰酸钠浓度为10%~15%,有利于纤维中NaSCN的扩散,以及纤维孔洞的产生,凝固浴的温度为-2℃~5℃。。
所述的步骤③中纺丝溶液挤出速度与导向辊牵引速度之比小于等于4.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调节纤维中孔洞的数量生产具有抗起球特性的腈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利用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制备抗起球腈纶纤维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90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健醋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细菌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