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确定异步轧制极薄带最小可轧厚度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59697.2 | 申请日: | 2012-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1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刘相华;汤德林;李翔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B38/00 | 分类号: | B21B38/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运萍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确定 异步 轧制 极薄带最 小可 厚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成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异步轧制极薄带最小可轧厚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实际生产中,在冷轧薄带材(厚度小于4mm)或者超薄带(厚度小于0.1mm)时,带材减薄到某一厚度后再继续轧薄会遇到困难,即使增大轧机的轧制力使其达到设备最大能力,产品依然没有明显的减薄。这会使薄规格的产品轧制道次增加很多,不仅仅增加生产能耗,而且设备长时间满负荷工作的同时产品产量反而下降,以致许多薄规格产品的生产困难。很多学者对此现象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最小可轧厚度的概念。他们认为在一定轧机上轧制某种产品时,随着轧件的逐渐减薄,压下愈来愈困难,当带钢厚度薄到某一限度后,不管如何旋紧压下螺丝或加大液压压下的压力,不管反复轧制多少道,也不可能再使产品轧薄,这时带钢的极限厚度称为最小可轧厚度。最小可轧厚度产生的原因与轧辊与轧件的塑性变形、轧制变形区的应力状态及轧机弹跳有关。
如图1所示,在轧制过程中,轧件与轧辊相互作用,轧件在轧辊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当然,轧件也伴有微小的弹性变形,通过轧辊后有一极小的弹性变形量恢复,增加了轧件厚度。轧机、轧辊等受轧件的反力产生弹性变形。
厚度为H的轧件经过轧辊压下△h总,但轧辊弹性变形使轧件减少压下△1,同时轧件出轧辊后,弹性变形恢复又使轧件压下减少△2,结果轧件实际压下量为:
Δh=Δh总-Δ1-Δ2 (1)
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多,轧件变得越来越薄,轧件减薄时需要的轧制力也逐渐增大,使轧辊的弹性变形增大,当Δh总=Δ1+Δ2时,轧件通过轧辊将不产生压下。这时的轧件的厚度即为最小可轧厚度。
从轧件在变形区内所受应力角度分析,如图2所示,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单位轧制力在中性面附近达到峰值,并且在中性面两侧摩擦力方向相反。同时在轧制力较大的情况下轧辊发生挠曲变形,金属在宽度方向上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在这样就在中性面附近形成了一个三向压应力很大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由于静水压力σm很大,由塑性变性理论可知此时轧件的塑性变形变得困难,这个区域称为难变形区。难变形区的存在也是最小可轧厚度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小可轧厚度理论已逐渐成为设计轧机时选定轧辊直径和已有轧机确定产品规格范围的理论依据。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此做了专门研究,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最小可轧厚度公式
(1)斯通最小可轧厚度公式,
hmin=1.544fRC0(K-σ平) (2)
(2)爱克伦德最小可轧厚度公式:
hmin=1.427C0fR(K-σ平) (3)
(3)福特-亚历山大给出的最小可轧厚度公式
hmin=(2.792uC+1.777C0)fR(K-σ平) (4)
式中,C—C=16(1-ν12)/πE1,ν1为轧件泊松比,E1为轧件弹性模量;
C0—C0=16(1-ν02)/πE0,ν0为轧辊泊松比,E0为轧辊弹性模量;
f—轧辊与轧件表面的摩擦系数;
R—轧件工作辊半径,mm;
K—轧件平面变形抗力,K=1.15σs,Pa;
σ平—σ平=(σ前+σ后)/2,轧件所受平均张应力,Pa;σ前为前张应力;σ后为后张应力。
不同学者给出的公式形式相似。最小可轧厚度与轧辊直径、轧件平面变形抗力和摩擦系数等影响因素成正比,与轧辊弹性模量成反比,只是系数稍有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为斯通公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96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自动电子捕鸟器
- 下一篇:变电站用可翻盖式粘鼠盒